第四十一章 岛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已经到了可以肆意浪费的程度?(1/1)

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张建设与其他干部敏锐地察觉到。

上级有关部门的对外方针,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并且这种改变是巨大的。

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几年前,龙国与岛国搁置了长达二十多年,不相往来的对峙局面。

有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

米国最高首脑两次访问龙国,显示着一个溢于言表的信号。

龙国要与西方全面缓和关系。

什么叫全面缓和关系。

不但要敞开大门,欢迎来自西方的外商,技术,专家进入龙国。

西方企业和他们的产品,也会陆续出现在龙国。

只要上面风向不变,这些事都将成为必然。

两三年,或者四年五年。

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一旦西方企业进入龙国。

国内汽车真能和他们竞争,抗衡吗?

计划计划带来的销量,有可能一直继续下去呢?

如果陈海峰的预言变成真的。

滨城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建成的汽车厂。

即将成为当地的负担与包袱……

陈海峰微微摇了头。

纵然拥有超越现今时代,几十年的科学技术,也不代表他无所不能。

有能力帮国内汽车行业扭转不利局面,从技术方面赶超西方企业。

但是……

干什么事,都要一步步地来。

直接拿出最先进的汽车设计图纸交给相关部门。

等待陈海峰的不是嘉奖和重视

而是无休止地审查。

好比常规动力航母年代。

陈海峰一个人将航空母舰的动力,从常规动力提升到核动力。

看上去巨大贡献。

当有人问技术来自哪里,陈海峰怎么回答?

看书?

看书能把常规动力变成核动力,连几岁小孩都不会相信。

汽车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全球上百国家,有能力制造汽车的不在少数。

但有能力制造,不代表造出来的汽车,能够卖遍全世界。

拥有极高的市场影响力。

造汽车容易。

造一辆好车,可说是难如登天。

工业实力强大如老毛子。

他们的汽车,为什么在未来的国际市场寂寂无闻?

不可否认。

老毛子制造军用汽车方面,确实是全球领先。

放在民用汽车上面。

完全不够看。

“呵呵呵……”

张建设突然笑了。

“陈海峰同志,你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同时,证明我说的话,没有任何的错误,能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是人才,下乡插队的青年,同样也能成为人才,你就是其中的

佼佼者。”

“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但能有这份前瞻性,你已经很了不起了。”

说到这,张建设学着陈海峰的方式打比喻。

假设,陈海峰现在是青山大队书记。

准备以什么方式,改变青山大队的面貌。

让队员们能吃饱肚子,不再为衣食而发愁。

“张主任,您这可问对人了。”

陈海峰一改刚才的凝重。

心里早就有了全套方案。

“青山大队有一个现成的创汇项目,并且还将一本万利。”

“几乎没有任何的成本。”

“哦?几乎没有成本的出口项目?”

张建设大吃一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海峰回答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估计是早就想法。

张建设顿时来了极大兴趣,拍拍陈海峰的肩膀,让他坐下讲。

青山大队有什么项目,能够出口创汇?

而且还能一本万利?

一个生产队能搞出出口创汇的项目,这是谁都想不到的。

陈海峰淡笑道:“东北资源丰富,除了煤炭,石油,各类矿石,有一种资源可说是取之不竭。”

“你是说木材资源?”

张建设问道。

“对,木材资源。”

青山大队旁边就是林场。

由于一些特殊缘故,林场归青山大队管。

林场的

木材,正是青山大队得天独厚的出口创汇基础。

“我们要出口的不是木材,是通过木材加工的方便筷子。”

“筷子也能出口?”

张建设一脸蒙。

丁跃进更是头一回听说,筷子能成为创汇商品。

陈海峰不紧不慢地说道:“丁伯伯,你能不能麻烦找一下,去年五月中旬的报纸?”

“看完上面的几篇内容,你们就明白我的想法了。”

丁跃进看了一眼张建设。

张建设点点头。

当即,丁跃进马上打电话给后勤主任。

把去年五月份的报纸全部找来。

经过一阵翻箱倒柜,后勤主任终于在仓库角落,找到去年一整年的报纸。

将五月份的全部挑出来,一股脑送到书记办公室。

陈海峰仔细检查报纸的出版日期。

找出五月十五号的一份报纸。

抖了抖上面的灰,读着其中一篇文章。

去年。

黑洲某国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龙国第一时间宣布向该国提供人道救援帮助。

同时。

呼吁各国人民一块伸出援手。

捐钱捐物,帮助友好国家共渡难关。

表达来自龙国民间的一片爱心。

读完这篇报道。

陈海峰继续翻找报纸。

将五月十八号的报纸拿出来。

内容是

呼吁全国人民,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奋斗原则。

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

西方各国和某些发达国家,将黑洲当成了他们的免费资源获取地。

通过压榨穷苦大众,满足自身的发展。

供养这些国家过骄奢淫逸的生活。

将岛国当成反面典型。

洪涝灾害的出现,与岛国在该国无休止地开采林木,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资源的使用,岛国已经到了铺张浪费,人神共愤的程度。

批评文章中上面出现了方便筷子这个词。

岛国民众大量使用方便筷子。

使用完,便将筷子丢弃。

念完报纸内容,陈海峰主动解释。

自己为什么会了解这些内容。

身为知识分子的陈海峰,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看报。

定期发给青山大队的报纸,成为陈海峰的最佳读物。

报纸内容,都快被他背下来了。

张建设拿过报纸,看着上面的内容。

对于奢侈浪费的行为,张建设一百个看不惯。

无法理解岛国扔筷子的举动。

筷子明明可以重复利用。

为什么用完一次,就让它丢掉?

难道岛国没有洗筷子的习惯?

还是说。

岛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已经到了可以肆意浪费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