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逆不道的分析(1/1)

“不瞒张主任,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机床,只懂得理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对于能不能修好,心里其实七上八下。”

“如您所讲,我父亲是一名高级机械工程师,家里有大量机械类书籍。”

“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我一个人闲得无聊翻看父亲的书打发时间,看得多了,了解的机床种类也跟着多起来。”

讲到这里,陈海峰用真诚的语气,向丁跃进道谢。

感谢丁跃进对他的信任。

给陈海峰这次实践能力的机会。

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陈海峰将他懂的各项技术,全部归结于看书自学。

六七十年代,依靠自学成才的人才,大有人在。

龙国受西方世界联手打压,加上与老毛子决裂。

许多的科学技术,只能靠自我学习,自我攻关。

技术人员出身的工业办公室主任张建设,对此深有感触。

建国初期。

各类工业和经济建设,依靠的专家大多有过留学经历。

随着国内外的局势变化。

土专家成为科技与工业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学成才这种事,放在龙国屡见不鲜。

陈海峰的回答,倒也并不突兀。

“以你的能力,考上大学应该不

成问题,但是我听老丁讲,你不打算考大学,准备扎根当地,不知是否有此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陈海峰。

对此,陈海峰心里早有腹稿。

妻子王文秀是乡下户口,女儿也才几岁。

一旦陈海峰考大学,将长时间与妻子女儿分开。

之前,陈海峰做了一些错误,已经很对不起妻子女儿。

等妻子女儿的身份,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陈海峰才会考虑考大学。

“就算不考大学,我同样能为国家发展建设做贡献。”

“说得好。”

张建设语气赞许。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人才,不上大学,难道就不能成为知识人才吗?我看未必。”

“只要有上进心,愿意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没有大学学历,户口在乡下,照样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陈海峰同志,你的回答令我刮目相看,为了回城,为了考大学,不少人丑态毕露。”

“这种人就算上了大学,毕业分配到重要部门,依我看,他们也未必能做出贡献。”

张建设感慨道。

丁跃进脸上出现深以为然的表情。

人品有问题,即使穿上龙袍,也不像

太子。

紧接着,张建设话锋一转。

话题转移到滨机厂。

陈海峰帮滨机厂修理数控机床,怒斥外国人弗兰克的事情。

张建设竟然全都知道。

陈海峰没有任何惊讶。

张建设是市里三号人物,调查一个人做过的事情,简直是手到擒来。

没有任何难度。

然而张建设接下来的话,又让陈海峰大为意外。

张建设不但清楚,陈海峰在滨机厂的所作所为。

还知道陈海峰认识第三汽车厂技术员梁川。

通过梁川的引荐,滨机厂才同意让陈海峰试着修理机床。

“梁川同志推荐你帮助滨机厂修理出现问题的数控机床,证明你不仅了解机械,同样也了解汽车。”

“如果在滨城开办汽车厂,你认为前景如何?”

陈海峰暗暗吃惊。

张建设或者说市里筹划的大事,是要在滨城建汽车生产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丁跃进不停用眼神提示陈海峰。

一定要谨言慎答。

想好了再说。

张建设看上去是在听陈海峰的建议,实则在考察陈海峰。

滨城属于传统工业城市。

建汽车生产厂的条件十分成熟。

与邻省第三汽车厂结成兄弟企业。

三汽厂出技术,人员。

滨城当地提供土地和资

金,材料。

合作建厂,一块做大做强。

关于建汽车厂这件事,工业办公室早就已经开始筹备。

不出意外。

最快明年中旬,最晚明年底。

事情一定会有眉目。

一座新工厂拔地而起,需要大量的职工和管理干部。

只要陈海峰的回答能让张建设满意。

未来的滨城汽车厂,肯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解决一个招工指标,完全不在话下。

陈海峰沉默不语,像是在思考应该怎么回答。

丁建设安慰道:“这不是考试,只是随便闲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有所顾虑。”

“张主任,既然您这么说,我就有什么说什么。”

陈海峰给出了他的看法。

滨城汽车厂日后必将成为一个巨大负担。

话音落下。

张建设眉头一皱。

丁跃进露出难以置信的愕然表情。

此时此刻。

丁跃进整个人都是懵的。

一次次提醒陈海峰,谨言慎答。

陈海峰的回答简直是大逆不道。

敢说汽车厂会成为市里面的负担。

“张主任息怒,陈海峰这个人特别喜欢开玩笑,刚才说的话,您别当真。”

丁跃进站出来打圆场,狠狠用眼神瞪向陈海峰。

陈海峰马上改口,说自己

是在开玩笑。

张建设伸手打断丁跃进,目光古怪地看着陈海峰。

“陈海峰同志,你继续往下讲,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滨城汽车厂一旦建立,将会成为地方上的负担。”

陈海峰不卑不亢,镇定自若地说道:“市里想要建汽车厂,应该是与第三汽车厂合作建厂吧?”

张建设说道:“三汽厂是邻省的老牌汽车生产厂家,具有雄厚的汽车技术,滨城是老工业区,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通过工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制造汽车的各种材料,设备,当地都能制得出来,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得到第三汽车厂的技术帮助,很快,我们就能生产出性能卓越的汽车。”

想到各种回答,张建设唯独没想到,陈海峰会这么不看好汽车厂项目。

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在滨城。

陈海峰为什么要这么讲?

难道不知道,有些话说出来,可能会被扣帽子。

被人指责胆大包天,为人狂妄。

从陈海峰的气度,以及之前所做的种种事情来看。

陈海峰又不是一个狂妄之人。

更不会在领导面前胡言乱语。

说这些话,到底意欲何在?

张建设看不懂,更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