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李瑛来信(1/1)

李倩在得到张小川给的书后,那真是如获至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废寝忘食。不过这些知识都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的知识,所以很多内容在这个封建社会可谓是惊世骇俗,同时也是非常难以理解。

因此张小川就多了一项烦恼,老是被李倩追着问这问那,实在是不胜其扰,搞的钓鱼都没了兴致。不过这毕竟是自己选的未来大唐接班人,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培养了,毕竟别人也没办法给他当老师。

好在张小川第三天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李倩把不懂的、有疑问的地方都记录下了,然后自己每天抽出一个时辰给他讲解。

在李倩欣然接受后,张小川觉得自己这么明目张胆偷懒好像不太好,于是又补充了一句:“仁青啊,你要知道,为师之所以只给你一个时辰答疑解惑,那是希望你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自我领悟。”

“是,还是师父思虑周全。”

李倩捧着书走了之后,张小川觉得安排的另外一位大唐未来继承人,也该去关心一下才好。

……

东女国王城,一所新建的学校。这里主要是学习小学和初中的知识,在学校有一处禁地一般的小院子。

院子内有七间房,正屋三间是卧室、正堂和书房,两侧的四间厢房,背阳的两间是厨房,朝阳的两间则里面全是书架,里面俨然一个小书库。

李瑛此刻正在里面翻看资料,自从和张小川达成合作关系后,他也就彻底不装了,把自己在朝堂的隐藏势力大部分都摆了出来。由张小川协助联络这些人,提前做好布局,同时还给他收集当今朝中的各项情报,资料都放在这间屋子,所以翻看情报是李倩每天常规业务。

按照张小川的规划,短则三年,长则五载就会拥护他登基称帝。李瑛心里明白,就算当了皇帝,他也是个傀儡。

张小川看似人畜无害的稚嫩少年,实则老谋深算滴水不漏,自己这么久了连私自传个消息的机会都没有。但是没有关系,好在张小川对权利欲望不大,只要自己没有除掉张小川的心思,这个合作就不会出现变故,等坐上皇位总有机会把权利拿回来。只是听说老师张九龄,在自己被废后也被贬斥,只希望他能再坚持坚持,待到自己荣登大宝再与他携手治理天下,施展抱负……

“李三郎,你在哪?主人给你捎信来了。”

屋外的声音打断了李瑛的思绪,他连忙走出屋外,就看到两个张家部曲走了进来。这二人其实就是梅花内卫,只是现在对外以张家部曲身份示人。部曲原本也是奴婢的一个工种,但是随着张小川的水涨船高,现在能进入张家部曲行列的,那绝对的高人一等。

二人跟李瑛也算熟人了,因为每次来这传信的人相对固定,二人也没有多余的话,看到李瑛后把手里的箱子和信件放下,便直接离开。

二人行事干净利落,从不与李瑛闲谈半句。李瑛望着二人离去的背影,每一次他都在内心感叹,这二人形态动作不经意间都能透露出训练有素,这种人他以前只在父亲的内卫万骑司见到过。张小川能带出和黄帝内位一样的手下,由此可见其手段高明。

短暂思绪后,李瑛把目光回到了刚送来的物品上。他先拿起了信,打开后竟是张小川的亲笔信。

打开后李瑛先是一惊,接着又眉头紧皱,最后看完若有所思。

信的大致内容是说古往今来王朝更迭已成必然,如今大唐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暗藏衰败之象。他问李瑛如果真的登临帝位,大唐又该何去何从。所以张小川给他一些典籍,希望他能从中为大唐找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李瑛真是看不懂张小川,打开信那硬笔字写的相当不错,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书法,足见其文化底蕴。可是信的内容又实在太过直白,与市井闲谈一般,不过这内容却引起了他的沉思。

打开盒子,里面放着几本厚厚的书册。李瑛翻看了一会,突然装若疯狂般大声自言自语道:“我就知道……哈哈……我就知道……”

这几本书就是张小川给李倩的同款书籍,李瑛现在也在系统的学习张小川从后世带来的知识,这是张小川的合作条件之一。其中自然有很多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但基本都是针对企业的管理,李瑛总觉得如此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必然也有治国的书籍。

没想到今天张小川送来的书籍,都是关于治国的,有经济有政治有律法,其内容与之前多接触到的知识如出一辙。他非常认同张小川的话,如果要登上皇位,一定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但是受以前知识的限制,这令他很苦恼,张小川所带来的这些知识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只是门里的内容并没有他想要的。如果要以此建立新的治国之道,那就需要他自己整理,但是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李瑛原本计划先学习这些知识,等到日后手下有谋臣了,再去做这件事。

没成想瞌睡遇到枕头,张小川这就给他送来了,因此忍不住仰天长啸。

……

张九龄此刻无力的躺在床上,说是油尽灯枯也不为过,双眼微微睁开,用尽全身力气说道:“何事?”

“家主,太子来信。”

张九龄口中喃喃:“太子?老夫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他还不放心吗……”接着又用稍微大点的声音说道:“你回复太子,说老夫……命不久矣,让他安心就是。”

那心腹仆人道:“主人,是前太子……”

“李瑛?!”(此刻张九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起来。)

“是的。”

“这如何可能?”

虽然这句话还是在嘴里念叨,可仆人却听懂了,连忙从身上取出一块玉玦道:“这是信物。”

说着把东西拿在张九龄眼前缓慢的翻转展示,直到张九龄微微点头,他才把玉玦塞到了张九龄的手中。

张九龄慢慢的摩挲着玉玦,良久之后他突然手指用力死死捏着玉玦,人猛然坐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