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五章,第七节(1/1)

第七节

口袋的构成服装口袋是服装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存放东西、护手保暖,同时,也具有烘托气氛的装饰作用。

从服装口袋的实用功能考虑,口袋所处位置及其袋口长度(以下简称袋口)的设计是有一定要求的。

一般讲,无论是上装还是下装,口袋位置以便于手掌伸人之处为宜。

对于那些设置在不利于手掌伸入的口袋,我们只能认为它已丧失了固有的实用功能,变成单纯的装饰部件。

如后背处的口袋、脚口处的口袋等都是。

袋口的起点值则与手掌围度或存放物件的宽度有关。

一般认为,若口袋是处于手掌习惯性伸入的位置,则袋口不得小于手掌围度十二厘米。

如裤子或裙子的侧缝袋、斜插袋,上装的斜插袋、大贴袋等;

若口袋是处于手掌非习惯性伸人的位置,则袋口不得小于所存入的物件的宽度(如皮夹子宽度、手帕折叠后的宽度等)。

如上装的水平状胸袋、名片袋、袖袋、裤子表袋等。

通过对大量服装口袋的研究知道,口袋设计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规则型口袋和非规则型口袋。

所谓规则型是指口袋的位置、袋口及形状变化均有一定规律。

这类口袋常见于比较开拓、随意的一类服装。如茄克衫、 T恤衫、扣子衫、牛仔服等。

由于无规则型口袋变化具有一定任意性,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确定的方法。

故这里仅讨论有规则型口袋的确定方法。

通过对有规则型口袋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更好、更自由地把握无规则型口袋的变化是有一定帮助的。一、袋口的基本计算1.上装袋口的计算上装袋口分贴袋袋口和嵌袋袋口两种情况计算,如下所示。

0.05B+6(男)胸袋0.05B+5(女、童)贴袋0.1B+6(男)大袋1折租另0.1B+5(女、童)设计0.05B+5(男)胸袋0.05B+4(女、童)嵌袋(或插袋)0.1B+5(男)大袋0.1B+4(女、童)

这组计算公式适用于水平至45。方向范围内的袋口。

对于45。

方向至竖直方向范围内的袋口,可在上述基础上均加1~2厘米。

如果仔细观察上述公式,将发现以下三个规律:①在框同条件下,男、女装之间相差1厘米。

②在相同条件下,贴袋、嵌袋相差1厘米。

③在柜同条件下,大袋和胸袋相差0.05B。

2下装袋口的计算0.1H+5(男)前袋0.1H+4(女、童)0.1H+3(男)后袋0.1H+2(女、童)二、袋形的计算64袋形计算主要指贴袋的袋长、袋底宽和袋盖宽计算,以及袋盖口与袋身口的距离计算。

贴袋袋长、袋盖阔、长及袋(盖)底计算方法如图5-7-1所示。其中,袋盖口离袋身口一般为1.5~3厘米,袋盖略大于袋身0.2~0.5厘米(单边)。

它们的具体选择与面料厚薄有关。一般认为,厚料宜选大,薄料宜选小。上述的袋长和袋盖阔的计算以平底袋为准,若遇非平底袋,可在此基础上适量增减。

三、袋位的确定确定袋位的关键是定袋口中心点。

中心点一经找到。整个衣袋就随之而定。

由于下装袋位变化幅度较小,故下面仅给出上装袋位的确定方法。

1.胸袋上下位置:由母型胸围线抬高3~5厘米。

袋口中心点左右位置,由胸阔平分线往胸阔线移1~2厘米。

上述定位法适用于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胸袋口。

对于45。

至竖直方向范围内的胸袋口,按如下方法确定。

上下位置:母型胸围线往上抬高1~3厘米左(右)手伸入左(右)袋口:胸阔平分线往胸阔线移2~5厘米。袋口中心点左右位置左(右)手伸入右(左)袋口:胸阔平分线往前中线移2~5厘米。

如图5-7-2所示。

2.大袋上下位置:由母型前腰节线往下移0.2x背长﹣(0~2)或0.05x身高﹣(0~2)袋口中心点左右位置:由母型胸阀线往前中载移1~3厘米如图5-7-3所示。

这里以腰节线为依据确定大袋袋位的高低。

从口袋的实用功能上考虑,大袋袋位的高低应以手臂长短和屈伸姿势为依据,但因其与腰节长是同步发展的,故以腰节线作为参考依据具有相同的理由。

第八节叠门和挂面的构成一、叠门及叠门线的确定在任何部位的开襟中,门襟或里襟止口线至扣位点的距离统称叠门。

这是一个特殊数量值名称。其中各扣位点的连线称之为叠门线,如图5-8-1所示

叠门虽有宽窄之别,但其确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基本随钮扣直径变化而变化。若钮扣呈圆形、直径为 D.则有:叠门= D +(0~0.6)这就是说,对于同一直径的钮扣,叠门的取值可在 D ~ D +0.6内波动。

以前中心部位为例,由于大衣一类品种的 D多为3.5左右,故其叠门多为3.8左右;便装一类品种的 D多为2左右,故其叠门多为2.3左右:衬衫一类品种的 D多为1.4左右,故其叠门多为1.7左右……。

凡此种种都说明各类品种的服装叠门都是以钮扣直径为依据的。

当然,有时对于同一直径的钮扣,不同部位的叠门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般讲,受力大的部位较大于受力小的部位,例如,男衬衫前中心部位的门里襟叠门(1.7~1.9)往往大于袖头部位的门

里襟叠门(1.2~1.4),这是由于前者部位的横向拉力要远大于后者。

此外,当开襟置于人体对称轴(如前中线、后中线)上或邻近部位时,应考虑叠门线跟对称轴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对于对称轴而言,叠门线重合对称轴的开襟叫正襟;叠门线偏离对称轴的开襟叫偏襟,它的偏离量谓之叠偏量,如图5-8-2所示。

二、挂面的确定这是指上装前中线部位的门襟和里襟翻边。

若翻边跟前身相连称连挂面;与前身断开的称装挂面,如图5-8-3所示。

确定挂面宽窄的关键是上下两端尺寸,可按三种情况确定。

①若衣领属无驳头类的无领、立领、装领座翻驳领等,则装连挂面宽窄可按图5-8-4所示方法确定。

②若衣领属无驳头类的连领座翻驳(像两用领,盆领等),则装连挂面的宽窄可按下图5-8-5所示方法确定。

③若衣领属有驳头领型,则挂面的宽窄可按下图5-8-6所示方法确定。

以上所确定的挂面里口线都为净样。如衣身装有夹里,则应在原基础上再加宽1厘米缝份

第九节缝份和贴边的构成一、缝份的确定在净样衣片上所加放的,便于同其它衣片缝接的缝子宽度称缝份。

预留缝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服装制成后的规格的正确性。

缝份取值的变化情况不大,一般控制在0.5~2厘米内。

其范围虽小,但取值不妥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情况下的缝份取之偏大会使缝缉处起皱不平,或费料等;而有些情况下的缝份取之偏小则会影响缝缉位的牢度,或影响缝子的分烫等。

究竟如何把握缝份的确切值呢?由经验知道,缝型形式、衣料的厚薄及松紧、衣片边口线的弯曲度等因素都将或多或少影响缝份的取值。

一般认为,缝子处于连接部位的缝份相对大于缝子处于止口部位的缝份;厚料的缝份相对大于薄料的缝份;松疏衣料的缝份相对大于紧密衣料的缝份;直线部位的缝份相对大于弧线部位的缝份;缉宽明线的缝份相对大于缉窄明线的缝份。

具体确定的参考范围如下:对于一般衣料(卡其、花呢、中长等衣料),当缝子处于弯曲度较大但不是止口的弧线部位(像袖笼、领圈等)时,缝份基本控制在0.8厘米左右,当缝子处于止口部位(像袋盖侧线及底线,领外口线及前领线,门里襟止口线等),不论其是直线或弧线,缝份一律控制在0.3~0.4厘米。不过,这是缝制中缝子修剪后须达到的尺寸,但裁衣片时,可暂取1厘米左右。

当缝子处于非止口的直线或接近直线部位(如摆缝、肩缝、背缝等),缝份基本控制在1厘米左右。

在这三种不同条件中,如将一般衣料换成较厚衣料(像大衣呢、拷花呢等),则上述缝份适当增加,且衣料越厚(像长毛绒等),增加量也越大。此外,对于有些特殊形式的缝型,其缝份应按实际情况而定。

对图5-9-1所示的缝型形式,其下层缝子的缝份必须大于缉明线的宽度,但上层缝子的缝份宜控制 X缉明线宽度左右。

二、贴边的确定凡处于边口部位(像袖口、脚口、领口、下摆口等)里层的翻边均称贴边。

根据装和连的不同,反面外露等作用。

又有装贴边和连贴边之分。

贴边具有增强边口牢度,耐磨度及挺括度,并防止经纬纱松散脱落及168贴边的宽窄在一定程度上受衣料厚薄、边口线弯曲度,有无夹里等因素影响。在一般衣料及

无夹里条件下,当边口线为直线或近于直线形式时,贴边宽应按实际需要而定。

无特殊情况下,上装和裙子的下罢贴边常控制在2~3厘米,裤子的脚口贴边常控制在4~5厘米;当边口线为弧线形式时,连贴边的宽度可在上述基础上酌情减少,而装贴边的宽度仍与上述情况一致,这两种情况中,若一般衣料换成厚料,则贴边宽应在原基础上酌情增加;

反之换成薄料,则在原基础上的情减小。

若无夹里换成有夹里,则贴边宽应在原基础上再增加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