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事未平(1/1)
在京城深宫的一隅,朱由检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之中。窗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似乎预示着不祥之兆。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宫中的宁静。一名宦官神色慌张地走进御书房,手中紧握着一封密信。他颤抖着双手,将信呈给了朱由检。
遵化陷落的消息,如同暗夜中的惊雷,瞬间炸响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这消息,如同锋利的刀刃,切割着紫禁城内的每一寸空气,直刺朱由检的心扉。
惊愕,愤怒,种种情绪交织在他的心头,让他那张平日里威严庄重的脸庞此刻变得扭曲而狰狞。他再也无法维持那高高在上的帝王仪表,双目圆睁,嘴角紧抿,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不公与背叛全部吞噬。
“王恰、袁崇焕,庸徒误我”他怒吼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袁崇焕这个名字,曾是他寄予厚望的臣子,如今却成了他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他不能再犹豫了,必须立即行动,以挽回大局。
王恰被迅速召见至宫中。他面色苍白,步履蹒跚,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命运。在朱由检面前,他跪倒在地,颤抖着声音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与苦衷。然而,这些辩解在朱由检的愤怒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你,作为兵部尚书,渎职失察,竟让遵化落入敌手!你可知这是何等罪过?”朱由检的声音冰冷而严厉,如同寒冬中的寒风,直刺王恰的心底。王恰无言以对,“来人!”朱由检大喝一声,殿外的侍卫闻声而入,“即刻将王恰免职,押入大牢,听候发落!”朱由检的声音冰冷而决绝,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一丝的软弱与犹豫都可能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处理了王恰之后,朱由检的心情并未平复。他深知,遵化失陷,蓟州防线如果再次丢失,那京城就如敞开的大门般无闲可守,要挽回目前的颓势,光靠袁崇焕是不可能了,必须有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将领来主持大局。他的目光在脑海中快速搜寻着,最终还是定格在了一个人的名字上——孙承宗。
孙承宗,这位曾经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因魏忠贤的迫害而被赋闲在家。但朱由检深知,孙承宗的能力与忠诚都是无可挑剔的。在这个危急关头,只有他才能担起拯救国家的重任。于是,朱由检立刻下旨,让孙承宗出任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对抗皇太极的战事。这道旨意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也传到了孙承宗的耳中。
消息传到孙承宗府上,这位年迈的老者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只是淡淡一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为这片土地,为这个国家,奉献余生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豪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征战沙场的岁月
“又开始了嘛,皇太极………”那我们就再次碰一碰吧
与此同时,皇太极已将遵化洗劫一空,他望着下一个目标:蓟州。作为后金的首领,他早已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遵化的陷落,只是他实现霸业的第一步,然而,皇太极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深知,大明王朝虽然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想彻底击败这个庞大的对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派遣分了少部分人押解劫掠过来的财物与百姓回沈阳,自己则重新调集军队,向蓟州进发。
而此刻,尚逗留在京郊大本营的袁崇焕,在接到遵化失陷的战报后,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眼中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震惊与自责。他深知,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遵化的沦陷无疑是他军事部署上的一大败笔,这份责任他无法推卸。想到皇帝朱由检那喜怒无常、严惩不贷的性格,袁崇焕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寒意,他明白,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降罪于他,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然而,比这更令他心急火燎的是,情报显示皇太极的下一个目标为蓟州。蓟州,这个地理位置极为特殊的地方,不仅是连接北方边陲与京城的重要枢纽,更是整个京畿地区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一旦蓟州失守,就如同在坚固的防线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整个京城的安危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京畿防线也将因此变得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想到此,袁崇焕再也坐不住了。他迅速召集帐下将领,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火速赶往蓟州。他深知,此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更关乎大明的存亡,容不得半点马虎。
随着大军抵达蓟州,袁崇焕立即组织士兵们开始修筑工事,加强城墙的防御。
终于,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已经到达蓟州不足十里之遥。然而,皇太极看着蓟州这个坚固的防线,他笑了。
“乌龟的壳虽然坚硬,但我们可以把它翻过来,让它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处遁形。到那时,我们再比比谁的马儿更快!”皇太极的话语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他深知硬攻蓟州这座坚城无异于以卵击石,损耗自身实力。于是,他果断下令兵马急转弯,仿佛草原上的猎豹,灵活调整方向,不再正面硬撼,而是如取道蒙古草原般,巧妙地开始试图绕开蓟州,寻找新的突破点。
本来,袁崇焕站在城墙上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守城事宜。他坚信,凭借蓟州的坚固城墙和城内军民的齐心协力,足以抵挡皇太极的凌厉攻势。当看到皇太极的兵马逐渐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袁崇焕不禁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揣测,或许皇太极也意识到了这座坚城的难以攻克,遵化也强够了,准备退军。但听见远处斥候急驰而来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宁静。
“报——!大人,不好了!皇太极的兵马并未撤退,而是绕过了蓟州,正朝京郊方向快速行进!”
袁崇焕彻底慌了手脚。他万万没想到,皇太极竟会采取如此灵活多变的战术,绕过自己精心布置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他深知,京郊地带空旷无遮,根本没有像蓟州这样坚固的城池可以依托,一旦皇太极的兵马突入,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召集所有将领,紧急商讨对策,他手下还有一万关宁铁骑,作为明朝最强力的兵种之一,他身心可与皇太极面对面也有一战之力,因此立即带领兵马出城,尾随皇太极大军,准备在京郊与皇太极决一死战。
皇太极在疾驰的马上,敏锐地回头望了一眼,那滚滚的尘土中,袁崇焕率领的明军追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紧咬不放。这份冷静与预判,正是他作为一代枭雄的过人之处。面对追兵,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这早在他精心布局的战术之中。
为了确保大军能够顺利直击要害,皇太极早有准备。他巧妙地分散了自己的兵力,留下多支精明干练的小股部队,不断地对袁崇焕的追兵进行突袭和骚扰。这些小部队灵活机动,时而出现在明军的前方,时而又从侧面发起攻击,使得袁崇焕不得不分兵应对,大大减缓了其追击的速度,同时也扰乱了其阵脚,让明军疲惫不堪,士气受挫。
而皇太极本人,则亲率主力大军,如同脱缰的野马,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刺,目标直指京郊。他深知,只要能够巧妙地绕开重镇蓟州,前方的道路将是一片坦荡,京郊那片肥沃而平坦的土地,将如同失去了保护的羔羊,任由他肆意践踏
袁崇焕面对皇太极狡猾而持续的袭扰,心中虽焦急万分,却也无可奈何。他深知,自己手中的兵力本就有限,必须精打细算,保留大部分精锐以应对将来与皇太极可能爆发的决战。在这场战略与意志的较量中,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不容有失。
然而,现实却异常棘手。除了那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外,大部分的明军仍然是以步兵为主。这些步兵虽然忠诚勇敢,但在机动性上却远远不能与满清的骑兵相提并论。每当皇太极的骑兵如幽灵般在边境线上神出鬼没,明军的步兵往往只能望尘莫及,难以有效追击或防御。
更令袁崇焕头疼的是,皇太极似乎并不急于与他进行正面的决战。这位满清的智者总是隐藏在暗处,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对明军进行小规模的骚扰和突袭。这种战术既消耗了明军的战斗力,又让袁崇焕难以捉摸其真正的意图和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