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谋算第一步,拉拢蔡邕!(1/1)

在董恒一系列发言之后,蔡邕直接有些懵了。

实在是董恒所说的,让他完全没有想到。

一方面是董恒把如今大汉王朝面临的问题,说的非常透彻。

确实如董恒所说的那样。

如今汉王朝问题太多。

用一个词语来总结就是,积重难返。

这一点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共识。

但每个人对于汉朝情况的判定是不一样的。

有人认为如今不过是一时困难。

只要努力努力,想一些办法,总是能够解决的。

但也有人抱着悲观的情绪。

自桓灵二帝以来。

汉朝的形势急转直下,已经日薄西山了!

他们认为,汉朝确实难以挽救。

不过在当前的形势之下。

还没有多少人敢于表达出这种想法。

毕竟王朝犹在。

让蔡邕有些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董卓的儿子,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这与董卓最近的行为完全背道而驰。

董卓在全力拉拢世家门阀,形成自己的统治。

但是他所有的行为,并没有改变他拥护皇权的核心。

也就是说董卓不管做了多少事情。

他依然是大汉的臣子。

但眼前董卓的少年儿子就不一样了。

董恒所说的那些话。

完全就是叛逆之语。

对于这一点,蔡邕已经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了。

不过有一点,让他还是有些震惊和思考的。

那就是董恒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所有人都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

他董恒在乎。

这听起来有些狂妄的言辞,蔡英却感受到了董恒说此话的郑重。

看来那应该是心里想法。

堂堂董卓的儿子,竟然有接济天下之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蔡邕可是清楚的。

董卓自入京以来,纵容部下士兵在洛阳城及其周边肆意劫掠。

对于反对的朝臣肆意杀戮。

这可不像是仁德作为,明显是残暴的行为。

他的儿子竟然与他截然不同。

蔡邕一时之间思考了许多,最后说道:

“如今天下,还不是你可以做主的时候。”

“不过你关心百姓的行为,还是可取的。”

“我想你这些话,应当不愿意让你父亲知晓。”

“我并不会将其告知你的父亲,但也请你好自为之,万不可再次胡言乱语。”

董恒此时没有了刚才的激昂。

他面带微笑,向蔡邕拱了拱手说道:

“刚才都是我的真诚之语,感谢中郎将大人的宽容聆听。”

“至于说目前的我,确实很难以做到很多事情。”

“但当人生有了方向,在坚持奋斗的时候,未来的那天将不会太远。”

董恒略作停顿,继续说道:

“如今我势单力孤,在朝堂之上缺乏助力,致使我的很多想法难以实现。”

“父亲不会明白我这些做法,更不会理解,所以我只能私自行动。”

“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我董恒所为皆是为了大汉臣民,为了天下百姓。”

“若有合适时机,还请中郎将相助一二。”

“相信中郎将一定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的。”

说完之后,董恒向蔡邕鞠了一躬,随后不再停留,转身离开。

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再留下来也没有太多意义。

若蔡邕能够理解自己的话,那自然是好的,今日目的也算达到。

即便是不能理解,相信也能留下一个好印象。

对未来的布局,也是有意义的。

在董恒离开之后,蔡邕站在亭子之内,眼神看向远方,神色有些飘忽。

他站立了许久,都没有言语。

这时蔡琰来到他的身边。

蔡邕才从沉默的思绪中缓了过来。

“文姬,你来了!”

“对于这个董恒,你是怎么看的?”

蔡琰本来是要来看望一下父亲,顺便拿一下还放在桌上上的古琴。

没想到父亲突然问起了董恒。

蔡琰神色略显慌张,不知父亲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父亲,他的琴艺是不错的。”

想了想后又补充了一句。

“从短暂接触来看,人品应当也还可以。”

然而,蔡邕听完之后摇了摇头。

“文姬,你所说的只不过是表面。”

“这董恒,绝不是如所见的那般简单。”

“如今的他名不见经传,算不得什么大人物。”

“但相信假以时日,他一定会名扬天下。”

“如此胸怀韬略之人,迟早会展现出它的光华。”

“潜龙在渊,总有腾空之时!”

蔡琰没想到父亲竟然对董恒如此评价。

“父亲,你竟然如此高看于他,可是他是董卓的儿子啊!”

蔡邕再次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父子又当如何,此子也许并不会跟董卓一样。”

“初次观察来看,他胸怀宽广,有兼济天下之心。”

“这与董卓目光短浅相比,有着鲜明的对比。”

说着他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人,会走向怎样的路,如今还难以预料。”

“只是有一点你说的很对,他是董卓的儿子。”

“既然是董卓的儿子,那不管如何,这个身份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他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与董卓切割开来。”

“如此看来,以后他会成为大汉的忠臣,还是大汉的掘墓人,现在还难以预料。”

“这是我很难看清的人!”

蔡琰第一次听到父亲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的矛盾。

看来今日来到府里的少年,确实过于不一般。

“那么,父亲有没有想过,他为何今日第一次见到父亲就说这一番话。”

“在女儿看来,他既然跟父亲表达了这么多,显然他不希望跟董卓同流合污。”

“所以,女儿觉得,父亲应当引导他走向正道才是。”

蔡邕听完哈哈大笑道:

“这是不是说明,我的宝贝女儿,希望董恒走向正道呢?”

蔡琰脸色微红,沉默不语。

蔡邕的神色逐渐郑重。

“目前我们与他只是第一次交流,只是见过一次面,还要后续多加观察。”

“若他真是值得帮助,父亲自然在朝堂上,尽我所能!”

……

董恒在离开蔡邕府之后。

也在思考着今日自己的行为。

显然自己今日的做法,与往日谨慎的态度,有些背道而驰。

要说第一次与蔡邕见面,绝对不应当如此推心置腹。

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全都告诉了蔡邕。

这是极其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说非常危险的行为。

不过事实上,他在与蔡邕交流的时候。

心理也是进行过一番考量的。

首先,他与蔡邕说出这一番话,确实存在着危险性,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绝对危险。

举个简单的道理,若是蔡邕将董恒所说的话告知董卓,或者是告知其他人。

很明确的一点,那就是没有人会相信。

告诉董卓,董卓肯定不相信。

告诉其他人,既没有意义,也难以取信。

而其次就是,这些话说起来,推心置腹。

但实际上内里隐含的核心信息却并不多。

而他之所以要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告知蔡邕自己的想法。

实在是,董恒感觉到如今已经时不我待了。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来看。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间,即将来临。

若还是选择韬光养晦,没有什么行动的话。

恐怕到时候将大难临头。

最终的悲剧结局,也将难以挽回。

而如今破局的机会并不多。

当董恒听说自己的上司是中郎将蔡邕的时候。

他心里就曾有过朦胧的想法。

将蔡邕拉拢为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