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诸王觐见(1/1)

末了。

宇文衍又补充了一句。

“陛下,小小倭奴,胆敢参与半岛战事?”

尉迟迥闻言当即问道。

王轨,颜之仪,乐运,宇文贤也同时看向宇文衍。

“倭国与半岛地缘相近。”

“且不论敢与不敢,也是一个外在因素,不能忽视!”

宇文衍可是清楚得很。

历史上,唐朝收拾百济的时候,倭国就出兵了。

双方在白江口发生海战。

一战将倭国从骨子里打服贴了,近千年不敢对中原王朝提兵事。

如今,历史走向发生了改变。

宇文衍也不知道,以后解决半岛问题时。

心比天高的倭国还敢不敢出兵。

“臣等谨遵圣命!”

宇文衍这么说,几人当即应答。

他们已然形成了习惯,凡陛下所提,定不能轻视。

……

随后的日子。

陆续有回来过年的外官抵京。

在外的王爷也大多返京。

除去驻守交趾的滕王宇逌,云南大理的陈王宇文纯,雪域高原道县的越王宇文盛。

其他诸王全都回京了。

腊月二十三。

两仪殿。

诸王齐齐入宫面圣。

“臣等参见陛下!”

去年,诸王都没有回京过年。

新城搬迁后,

这是他们首次入新宫觐见。

“哈哈,免礼!”

“诸位皇叔公,皇叔,欢迎回家。”

宇文衍笑容可掬地起身笑道。

将诸王领到茶室暖阁。

新宫众殿。

铁炉子巧妙地与墙壁融为一体,做成了壁炉。

“谢陛下。”

诸王看到已经成人的皇帝英姿勃发,一脸和煦。

暗自松了一口气,满脸尽是欣慰之色。

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血脉亲情都是脆弱不堪的。

宇文衍亲政后。

展现出与宣帝宇文赟完全不同的态度。

对待皇室成员采用温和的手腕。

多年以来,一直未变。

但诸王心里是没底的。

毕竟。

彼时皇帝年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说不定哪天就变了。

如今。

看到成年天子的皇者霸气愈加威盛,举手投足间皆是上位者的气势。

显露笑容却是一如既往的亲切。

原本的担忧放松了不少。

诸王入座。

宇文衍动手泡茶。

“陛下喜得皇子,大周江山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是啊,可喜可贺!”

赵王宇文招看着侄孙皇帝和以往一样亲自动手泡茶。

笑呵呵地拱手恭贺。

其他王爷也是笑容满面地出声附和。

小皇子出生后。

诸王得知消息,每人都精心准备了一份贺礼送回京城。

宇文弘的出生。

对于宇文皇室,甚至整个大周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皇后嫡出,皇帝长子。

一出生就成了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

“同喜,同喜!”

“朕尚且年轻,弘儿以后还仰仗诸位皇叔公,皇叔多加教辅……”

宇文衍眉开眼笑,嘴上客气了一句。

“陛下自幼聪慧过人,生而知之,皇子定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代王宇文达平时少言,躬行俭约,生活简朴。

是一众王爷当中的“异类”。

身边妃嫔不超一手之数,侍女也就数人。

有了周武帝赏赐的齐后主宠妃冯小怜。

对王府之外的女人更是敬而远之。

这几年。

巡视北境各道,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宇文衍看在眼里,心下甚是满意。

“十一皇叔公,其他几位王爷都领兵驻守一方,你不会怪朕厚此薄彼吧?”

宇文衍给众王倒茶,一边看向代王打趣道。

“那是陛下爱惜本王,让我离家近些……”

宇文达闻言心下一凛,脸色微变。

不过很快恢复如常,当即笑道。

说实话。

自从看了宇文衍鼓捣出来的地球仪,对身处的大世界有了全新了解后。

诸王的眼界和胸怀得以拓展。

心中无不产生了走出去看世界的念头。

得知老九,老十,老十三都被侄孙皇帝委以开疆拓土的重任。

说其内心没有一丁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

齐王宇文宪的下场,让诸王对领兵之事讳莫如深。

代王不是愚钝、冲动的性格。

只要宇文衍不主动提及,他绝对是闭口不谈。

如今皇帝拿此事打趣。

他也只是陪笑,一语带过。

“哈哈!”

“皇叔公有此心态,朕就放心了。”

“塞外草原以北,亦有广阔地域,突厥当下也还是异族。”

“机会大把,届时,皇叔公别怪朕心狠让你远离京城就是了……”

宇文衍心如明镜似的。

借此机会,给一颗定心丸,免得他胡思乱想。

“哈哈,谢陛下!”

宇文达闻言大喜。

“陛下,突厥终会反叛么?”

宇文招听了却是眉头微皱,望着宇文衍身后的舆图问道。

当下。

突厥分裂,东突厥归附,双方和亲。

边境安定,贸易繁荣,形势一片祥和。

很多人已经不把突厥当成威胁看待了。

“七皇叔公,朕一直以为北狄诸部亦是炎黄后裔。”

“然,地域分离,水土不同,文化民俗大有差异。”

“历代中原王朝均视为异族。”

“在其尚未融入华夏民族之前,双方随时都可能走向对立……”

宇文衍早就表明了对于四夷的立场。

诸王和朝中大佬也清楚皇帝的雄心壮志。

华夏天下,天下大同!

这可是比迷人老祖始皇帝“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还要远大的伟业。

宇文衍喝了一口茶,接着又道:

“五皇叔身处居延城,对突厥人最是了解。”

“肯定知晓突厥和大周之间的距离感。”

老五道王宇文充与老四曹王宇文允同年。

17岁到史万岁帐下做记室,隐姓埋名,一呆就是八年。

多次随军配合沙钵略可汗征讨阿波。

在西北道军中混出个能文能武的“居延记事”名头。

被军士们拿来与“敦煌戍卒”相提并论。

“陛下所言甚是。”

“突厥与我等文化风俗差异明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融合一起的。”

“若是双方和平共处,居延城,大境门,河套三城能够以当前模式持续百年,说不定真有奇效……”

宇文充长期和突厥人打交道。

自己也曾思考过。

为何中原王朝的北部边患屡征不休?

随着对皇帝“突厥策略”的深入了解。

深刻领会了宇文衍“文明同化”的良苦用心。

既然大漠草原独具“反骨基因”。

那就把那里变成自家的地盘。

把那里的人口教化成自家人。

唯有如此。

才能一劳永逸,以绝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