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宏愿(1/1)

“给约阿尼纳那边发去消息吧,让他们多往这边送点艺术品过来……越古老、越完整的越好。拜占庭的不要。”

“是。”对于特蕾莎的随口命令,安博汀立刻就点头然后记了下来。

不过,她虽然有了公主头衔,但是并没有任何实际官方职位,所以在流程上,她只能以特蕾莎身边亲信的身份,把特蕾莎的要求转达给宫廷的官方机构,然后再把消息传递到约阿尼纳那边去,进而落实下去。

约阿尼纳占有的不过只是巴尔干半岛的一隅之地而已,但是有了特蕾莎的“口谕”,当地的法国官员,为了讨好她肯定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周边的文物肯定也在这些官员的搜罗范围当中。

而新生的希腊王国,正好也是艾格隆夫妇扶植起来的,那位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年轻的奥托国王,肯定也非常非常有动力来讨好皇帝夫妇,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可想而知,这道命令传递过去之后,整个半岛都会忙活起来,为博皇后陛下一笑无所不用其极,更不知道期间有多少古迹会因此受害。

特蕾莎难道真的想不到其中的代价吗?她难道真的不知道“权力的小小任性”一旦被放纵到下面,会因为过度执行而造成什么后果吗?

她知道,可是她并不在乎这些。

对于具体的个人,她不介意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和仁慈;但是,作为皇族公主,作为一国皇后,指望她在乎抽象的“集体”,或者说某个国家,那确实有点想得太多了。

而且,经过和丈夫的几番争吵之后,逐渐放开的特蕾莎,也不再如同过去那样谦恭谨慎,她现在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了。

这个皇后已经当得这么憋屈了,如果还不能任性一把,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放纵自己一点,并不代表真的就完全肆意妄为,特蕾莎知道“度”在哪里,她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败坏波拿巴皇室的声誉,断送丈夫和儿子的江山。

在安博汀的陪同下,特蕾莎畅游了卢浮宫,在艺术品的海洋当中,享受了惬意私人时光,她的精神也变得平静了许多。

她也没有急着返回枫丹白露宫廷,而是继续在卢浮宫的庭院空地当中休息。

放眼望去,在远处,行人如织,马车川流不息,一切虽然杂乱但隐隐间又有秩序,这种繁忙景象,倒也颇有一番“太平盛世”的雏形了。

这种太平,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

这个特蕾莎可不敢打包票,毕竟,巴黎可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他们夫妇自己都是靠巴黎的暴乱才登上皇位的,谁知道下一次动乱又会出现在什么时候,谁又知道他们夫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也许就在明年,甚至明天也说不定吧……

一想到这里,特蕾莎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又涌起了些许危机感。

也许她当初缔结婚约的时候,没有奢望过成为皇后,但是既然上来了,她也只能为保护皇冠而战,总不能让儿子当个可怜的流亡者,又一次重复父辈的悲惨生涯吧。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所作为。

既要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富足,也要留下足够令人印象深刻的看得见的“业绩”才行。

她的丈夫,把推动全国的铁路网当成了这种看得见的业绩,而她,作为皇帝最亲近的人,也作为权力的第二号核心,则把规划中的世界博览会,当成了自己的业绩。

法国人是天生爱慕虚荣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珍奇物品,都纷纷涌到巴黎城内展览,供巴黎人赏玩;同时,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又以艳羡的眼神打量巴黎的一切,并且把巴黎当成他们的梦想之都……那将会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呢?

完成了这一项空前业绩之后,法国人又该怎样看待自己这位幕后主导人呢?那时候再也没有人会把她当成外国人看待了吧。

光是想象,特蕾莎就觉得心潮澎湃。

这个世界博览会必须要办起来,而且要办得足够隆重,富丽堂皇,这样才能体现波拿巴皇朝的气魄和实力。

作为预定中的会场,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联合扩建工程,只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一项而已。

围绕着会场周围的街区,也应该予以整修。

特蕾莎又张望着,打量了周围的街区一眼。

街道狭窄逼仄,地面由卵石铺成因而凹凸不平,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装上了新式的煤油路灯,但是仍旧路况不佳,许多地方甚至还沾满了泥泞。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塞纳河的河道也需要整修,许多地方还需要建造或者翻修桥梁……

再考虑远一点的话,巴黎自身的交通运输能力,也同样堪忧。

现在,巴黎市郊已经兴建起了一座大型火车站——奥斯特里茨车站,巴黎-枫丹白露的皇室专列以及第一条民营线路巴黎-奥尔良线,都已经稳定通车,甚至环绕巴黎城的城际铁路,也都已经在相关人士的讨论范围内。

然而,要开进到寸土寸金的巴黎市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巴黎的市区依旧小巷密布,杂乱无章,许多地方污水横流,甚至和上上个世纪相比都没有多大变化。

现在这样的环境,显然无法应对预想中的“万国游客”的。

那要怎么解决呢?

出于时代的局限性,“地下铁道”是难以想象的工程,特蕾莎自然也想不到,

她所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推平那些杂乱无章的街区,然后修筑更加齐整的房屋,拓宽道路,并且重新规划道路线,让它郊外的火车站和新修的桥梁对接,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巴黎在所有外国人面前熠熠生辉。

毫无疑问,这是超出想象的巨大工程,政府现在恐怕还难以承担,所以特蕾莎的打算是先改造卢浮宫附近的街区,先把世界博览会的架子搭起来,以后再以这块地区为“模范样本”,逐渐改造整个巴黎城区。

如果这样一个构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特蕾莎皇后,势必也将会在巴黎城建史上,有一个无法抹消的印记了。

特蕾莎越想越是兴奋,她抬起手来,对着周围指指点点,想到哪里就口述出来,而旁边的安博汀宛如一个尽职尽责的秘书一样,拿起小笔记本认真地誊写着,一丝不苟地记录了皇后的每一句话。

她当然知道,特蕾莎有些想法天马行空脱离现实,至少目前的巴黎市还无法完全落实,不过这跟她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是负责听话的,不是负责提意见的,皇后陛下不切实际地方,自然有塔列朗亲王和皇帝陛下来制约。

而且,在大体上,她对特蕾莎是充满钦佩的,这个才刚刚二十出头的皇后,身为一介女子,却展示出了超于凡人的思想和行动力,无论是眼光还是审美,都是一等一的出挑,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她的楷模。

这么优秀的皇后,法国人民却以如此疏离的态度对待,连安博汀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值。

过了许久之后,特蕾莎才停下了自己涛涛不绝的论述,然后她从安博汀手中拿过笔记,仔细看自己刚被记录的那些话。

接着,她拿起铅笔,在上面涂涂改改,有些页面觉得没问题,就打上了勾,然后在修改好的每一页上,都细心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缩写。

这些口述记录,在拿回到宫廷当中之后,都会被登记造册,然后存入到档案室当中,以备日后随时调阅查询。

对于特蕾莎来说,这可能是兴之所至的游戏,但是这些薄薄纸张,却有可能在权力的催化下,突然化作现实,进而成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这些“草稿”,其实是极为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拿出去偷偷贩卖,都可以卖出高价,甚至只要悄悄记住其中的细节然后往外销售,都肯定能够在地产商和投机银行家那里赚到大笔的金钱。

但是特蕾莎知道,安博汀绝对不会这么做。

这不仅仅是她相信安博汀的人品,更是考虑到了她的立场。

安博汀,她已经是公主之尊了,接下来只需要讨好哥哥嫂嫂就能够获得想要的一切,她没必要冒险,为一点金钱来妨碍自己的前途。

而且,安博汀一直都呆在皇宫里,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空间,她手里要是突然多了巨额的来源不明的金钱,怎么可能瞒得住人呢?自己第一时间就能够发现。

等签完最后一页名字之后,特蕾莎才把笔还给了安博汀,接着又疲倦而又惬意的眼神,又欣赏了一番卢浮宫周围的美景。

“安柏,等着看吧,我今天所幻想的图景,不久之后都会化作现实,到时候所有人都会惊叹于我的构思,称颂我的名字……”她带着满腔的期待感慨,“至于时间……就放在1840年吧,正好是我和殿下的登基十周年庆典。还有八年,时间很宽裕,这一切都还来得及。”

被皇后的话感染,安博汀也不由得期待了起来,作为最近距离接触特蕾莎计划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特蕾莎这些构思之宏大,也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些都能化为现实。

“嗯,陛下,等到了这一天,您和陛下一起主持开幕仪式,那将是何等光辉的场面呀……我都恨不得现在就看了。”

“那时候你也成为一位大姑娘啦,搞不好都已经有孩子了呢……”特蕾莎笑着调侃了一句。

安博汀顿时嫩脸一红。

作为十五岁的少女,安博汀虽然还不太懂事,但也到了渐渐怀春的年纪,但是她也知道,自己这婚姻之路,势必不会平坦。

虽然承蒙陛下的恩惠,现在她头上有了公主头衔,但是公主和公主之间亦有高下,全欧洲都知道,她是奈佩格伯爵的女儿,并非王族之后(至于什么二婚后代倒是小事),也就是说,在最注重血统的那些君主圈子里,自己还是一个半血统的“杂种”。

也就是说,几乎不会有一个正统王室的王子会考虑自己。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法兰西境内,还有拿破仑曾经册封的一堆亲王家族,除了波拿巴家的亲王之外,还有博阿尔内、缪拉等皇室亲戚所封的亲王存在,只要自己继续在两位陛下这里得宠,那么陛下一开心,给自己指婚一位国内亲王,倒也不算是有辱门第。

可是……她又不愿意如此。

她毕竟也有几分哈布斯堡血脉的骄傲,她的母亲也是曾经的帝国长公主,她不愿意成为“臣仆”的妻子。

关键是,在这样优秀英明的皇帝兄长身边,她承蒙照顾,又耳濡目染,对皇兄有着极其仰慕的心理,这让她更加看不上周围的那些亲王勋贵了。

虽然皇兄注定不可能给自己倾注太多关爱,但是现在自己获得的这些恩宠和赏赐,已经足够聊慰平生了,她根本找不出要结婚的必要性。

这份仰慕和依恋被性格内敛的安博汀藏得十分之深,就连特蕾莎都没有察觉到,她看着安博汀困窘羞耻的样子,还以为是少女脸皮薄,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

“好啦,不开玩笑了。”于是她摆了摆手,重新恢复了严肃,“安博汀,今天也玩得够尽兴的了,咱们回去吧。”

闻言安博汀总算如蒙大赦,她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收好,然后又搀扶着特蕾莎,一起向着旁边停靠的马车走去。

马车将会载着她们来到市郊的火车站,然后再乘坐皇室专列回宫。

皇后陛下的行程,自然引起了行人和市民的好奇,一路上无数窥探的目光都向马车扫过,还有记者打算借此写几篇捕风捉影的文章,但是一路护送的骑兵,以及马车低垂的窗帘,隔绝了所有生活细节,也让皇室的秘密藏在了少数几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