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朕就是有道明君!(1/1)

朝会继续在太极殿举行,两百多名文武官员各自抱着笏板分立两侧,聆听大唐皇帝的决断。

“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光让孩子们读书识字依旧不够,还应该在全国各地建设足够多的医院,让百姓们有地方看病。”

李瑛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项决定,那就是在全国所有的县城至少设置一个由朝廷经营的医院,根据城池规模,那些比较大的地方要陆续建设更多的医院。

相比于学堂,医院的投资成本更大,规模也要更大,每个县医院至少应该建设到足够容纳五百人同时住院的规模。

“朕已经让工部做了预算,一座医院的建设成本大概在两千贯左右,在全国建设两千座,大概需要投入四百万贯。”

“朕决定趁着目前国库充盈之际,拨出五百万的专项费用,在全国建设大量的国有医院。”

李瑛在龙椅上正襟端坐,用洪亮的声音侃侃而谈。

“每个医院需要招募五十到一百名的医疗人员,他们的薪酬由朝廷与各级官府共同承担。

当然,以我们大唐目前的国力来说,还远远无法给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诊治,但我们可以把老百姓看病的花费降到最低,只需要收取维持医院人员薪酬的费用即可。”

李瑛的这项政策宣布完毕之后,满朝文武再次全体称颂,没有一个表示反对。

大伙都不是傻子,普及文化教育、推行国家医疗,这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哪个敢跳出来反对,怕不是要被老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死后恐怕也要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国库有钱了,国库里的黄金白银都要把库房撑爆了,陛下愿意折腾就让他折腾呗,真要是缔造出一个盛世来,那满朝文武也跟着与有荣焉。

有句话叫做“钱壮怂人胆”,即便是皇帝也需要金钱撑腰。

一个月之前,李瑛刚刚回到长安的时候,看着空荡荡的国库有些发愁,愁着怎么在战事结束之后裁员,怎么在年底之前把全国官吏的欠款结清,哪有闲情逸致去考虑改善国计民生。

或者说李瑛有这个想法,但却没这个经济实力,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没钱也是白扯!

而李瑛现在能够意气风发的推动这两项国策,甚至还能够给老百姓减轻赋税,让整个国家休养生息,全都是来自佛祖的恩赐。

“经过工部的核算,朕决定明年在全国推广这两项建设,建设十万座学堂,预算一千万贯。建设两千座医院,预算四百万贯。”

李瑛已经设置了专门管理学校的“文教司”,那么关系着百姓医疗卫生的部门也不能马虎,于是又当众宣布设立“医卫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医院以及防疫。

“这医卫司就由王摩诘来掌管吧!”

李瑛目光转动,最终落在了性格宽厚的中书侍郎王维身上。

“臣谨遵圣谕!”

王维并没有因为调离了中书省而失落,反而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

在他心中,能到处走走了解下民生疾苦,或许比坐在中书省起草各种诏书圣旨更有意义。

任命完了之后,李瑛又有些懊悔,觉得杜甫更适合管理全国的医疗事业,王维更适合掌管教书育人,让他俩换个位置或许更适合他们。

但身为皇帝应该一言九鼎,决不能出尔反尔,刚刚做出的决定就马上改变,只能等两人履任之后再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调整。

“臣李白有本启奏!”

王维刚刚退下,身穿紫袍的御史大夫李白就举着笏板站了出来。

“太白有何建议,说来听听?”

李瑛警惕的问道,潜意识里判断他这个御史大夫是不是要抗议自己的这两项政策?

李白双手捧着笏板启奏道:“到目前为止,陛下已经设立了巡抚司、银监司、航海司、市监司、文教司、医疗司六个重要的机构。

但到目前为止,这六个部门职称混乱,与六部下辖各司名称相同,主官级别不明,臣建议陛下对此进行更改,以做到职责明确,等级分明。”

“嗯……太白所言有理!”

李白捻着胡须,对李白的建议表示赞成。

按照目前的政治制度,六部各自下辖四司,共有二十四司,各司的主官是五品的郎中。

李瑛新设立的这六个部门以“司”命名,很容易和六部下辖的各司弄混,让人也摸不清各司的主官是什么品级,确实应该进行一番完善。

随后,李瑛发动满朝文武群策群力,给这六个部门取一个新的机构名称。

目前大唐朝廷的政治框架为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外加一个御史台,李瑛新组建的这六个部门自然不能和六部尚书相比,甚至比九寺也要稍逊一筹,大概与五监相等。

按照满朝文武的意见,一部分人支持用“寺”作为六大机构的统一名称,另外一部分人则支持用“监”统称。

最后还是李瑛拍板做了决定:“这六个机构都是全新的部门,为了表示与九寺五监的区别,朕认为应该用一个崭新的名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既然用‘司’太混乱,那就改称‘局’好了。

自今往后,银监司改成银监局、巡抚司改成巡抚局、市监司改成市监局、航海司改成航海局、文教司改成文教局、医卫司改成医卫局,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李瑛话音刚落,满朝文武一片称颂。

尤其是九寺的那些寺卿,他们本来就不希望这新设立的六个部门和自己平级,那样会削弱九卿的含权量,现在陛下要把机构名称定为全新的“局”,他们自然高举双手赞成。

接下来,李瑛又将六个局的主官官职统一设定为“令”,但却效仿九寺五监,根据职责不同,品级略有不同。

自从李瑛弘武改制之后,六部尚书全部擢升到了从二品的品级,六大部门的主官虽然职责不同,但品级却是相同,并没有高低之分。

但九寺五监的主官却有些差别,其中大理卿、太常卿都是从二品,与六部尚书品级相当。

其他的太府寺、鸿胪寺、光禄寺、司农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等七个部门的主官全部是正三品。

这并不是李瑛给各司设置的品级,而是自从隋朝便这样,李瑛的改革只是把所有官职向上提拔了一个等级而已。

而五监的品级更是不同,其中少府监、国子监、将作监三个部门的主官都是正三品,与九寺寺卿品级相等。

但负责制造兵器的军器监监正只是正四品,而管理全国水库、河流的都水监主官更是只有区区的正五品,与六部下辖的各司郎中品级相当。

因此李瑛决定效仿九寺五监的制度,给六大局的主官根据职责轻重设置不同的品级。

“自即日起,医卫令、文教令、银监令、巡抚令设为从三品,市监令、航海令为从四品。”

李瑛用掷地有声的语气做了最后的裁决。

这六个部门之中,医卫局掌管全国的医院以及赤脚郎中的管理,还要防控瘟疫的发生,责任重大,所以李瑛将医卫令设定为从三品。

文教令掌管全国的公办学堂,管理三十多万的公办老师,职责同样重大,故此主官设为从三品。

银监令掌管全国各地的公有银行,负责百姓存钱取钱,兑换不同的货币,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故此主官设为从三品。

需要一提的是,大唐的经济机构目前由四个部门组成,其中户部负责统筹、核算、调配全国的赋税收入,但国库却由太府寺掌管,也就说户部相当于会计,太府寺相当于出纳。

少府监则负责铸造各种钱币,包括面值不同的铜币、银铤、金饼等,而发行则由李瑛设立的银监局来负责。

如此一来,四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现象。

除了医卫局、文教局、银监局三个部门之外,巡抚局的职责是巡视各地,稽查不法,主官职位太低了不能震慑地方官员,所以李瑛将巡抚令设为从三品。

大唐朝廷目前有四个司法部门,分别是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其中刑部负责全国各地的刑案侦查,大理寺负责审核刑部的调查判决,以及全国各地政府上报的死刑案件。

而御史台则负责督查全国的官吏,弹劾不法之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御史台与巡抚局的职责有些重叠,不过御史台的弹劾大部分都是通过派出耳目明察暗访,属于偷偷摸摸的纠正不法。

巡抚局则是大规模流动巡查,公开接受各地百姓的告状申诉,对各地贪官污吏的震慑力更胜过御史台,两者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所以李瑛才决定将这个机构设置成正规部门。

除了以上四个部门之外,市监局、航海局的职责要小了许多,毕竟这年头的市场没有什么科技狠活,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而航海仅限于沿海地区,故此李瑛将这两个局的主官设定为从四品。

目前除了市监局的主官虚位以待之外,其他五个局的主官都已经有了人选。

其中,由杜甫担任文教令,王维担任医卫令,刘晏担任银监令,已故的张九龄外甥徐浩担任巡抚令,目前正在大海上航行的宦官杨良瑶则担任航海令,可谓人尽其才,各司其职。

“那空缺的市监令就留给从安南返回的崔颢担任吧!”

李瑛任命完了之后,宣布结束今天的早朝。

“今天的早朝到此结束吧,三位宰相与各部尚书留下来,随朕前往两仪殿商讨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以及裁撤兵员之事。”

“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一片赞颂声中,两百多名官员鱼贯而行,陆续走出了太极殿。

只剩下身穿紫袍的一帮大佬稍作休整,然后前往两仪殿继续商讨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