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百废待举(1/1)

能被请入后院书房的客人,身份不简单,更不愿叫外人知。

屋内一名年轻小将正上下打量着司马懿。

此人名叫曹济字安民,乃曹操亲侄。

来温县是为接应司马一族迁去成牟暂避战火。

原来曹操跟司马防交好,后者在朝廷为官被西凉军裹挟去了长安。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各自不服,都想成为操控朝廷之人。

依附二人的势力争战不休。

导致长安一带民不聊生匪患四起,并向周边郡县蔓延。

最近司马防得到消息,依附郭汜的一支贼兵正在攻打河内野王,战火蔓延至温县。

野王若失,下一个生灵涂炭的必是温县,司马家族几代人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因此司马防派人给好友曹操送去密信,希望他能帮助司马家迁离战火。

曹操的势力正在上升期,急需更多的世家大族的支持。

他才提拔了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为成牟县令,很乐意再帮司马防一回,如此整个司马家族就会成为他的支持者。

派亲侄儿曹济前来帮助迁移一事,也足显曹操对司马家族的重视。

“信你看过了吧,如果没有其他疑问便快去通知你的族人吧。”

有父亲司马防的亲笔信,还有兄长司马朗的信物,司马懿不再迟疑当即召集族人共商迁徙。

…………

山谷基建第一天。

全体成员干劲十足,共同努力下几排简易的草棚竣工了。

傍晚卧龙谷也迎来了新主人的第一道炊烟。

饭后裴元绍躺在草堆上思考问题。

“水泥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草棚只是过度,迟早要在山谷里造出舒适温暖的二层小楼来。

烧制红砖的工艺裴元绍已经想到,造水泥有些难,但可以烧制石灰膏代替。

有了这两样东西,不但可以建房还能在山谷里筑起坚固的围墙,利于山寨管理,将来也可防止动物乱入践踏良田。

“明日便带人把砖窑和石灰窑搞起来,争取赶在入冬前草棚换温房。”

“对了,还有水源问题也需立刻解决。”

山上有溪水流到谷底,这里不缺水,只需开渠引流。

吃住都有了着落,下一步开荒种田,鸡鸭成群,粮满仓……

“兄长粮食不多了。”

美好的畅想被周仓一嗓子拉回了现实。

先前两次开宴,酒全部喝光,存粮也挥霍大半。

如今来到新地,山寨成员干劲十足,但也导致人人腹中打鼓,因此粮食消耗的比之前预计的要快。

好在还有不少的金银珠宝。

“无妨,明日派几个忠诚之人到附近县城换粮,再过一日便是跟糜伦交易之时,到时会有更多财宝入库,足够换来一年用度。”

说完裴元绍不自然的看向旁边草屋。

这是新寨里唯一一间草屋,里面住着糜贞,两日后这里就要换主人了。

“兄长,我还有一件私事想要找你帮忙。”

“哦?啥事啊。”

周仓嘿嘿一笑,“那俺可厚着脸皮说了。”

裴元绍也是好奇,这粗野的壮汉竟也有扭捏的时候。

“听那黑牛说,兄长本名裴泽,字元绍,乃是河东郡闻喜县裴氏旁支。”

裴元绍不置可否的点点头,之前路上他曾有意向戏狗和崔牛说起过,旨在传播这一新的身份,方便将来起事。

“俺老周家几代前曾是河东郡富户,所以想请兄长帮忙给俺也起个表字。”

双名,无字,象征着出身低贱。

这两天可能是被裴元绍想当诸侯的梦想所刺激,周仓也有了包装自己的想法。

“贤弟有此想法我深感欣慰啊,乱世中想要有所成就,细节不可少。”

“啥细节啊?”周仓似懂非懂。

“自然是你所提的名号和出身啊。”裴元绍继续说道:“你可不要小瞧这两样。刘玄德之名听说过吧。”

“听过,他之前是平原相,现在当上了徐州牧,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裴元绍心说何止州牧,将来不出意外刘备还会称王当皇帝。

“刘备的确称得上了不起,但是你可知他原本是个卖草鞋的,只因对外自称中山靖王后,因此得到了支助和投效,才有机会发展到今日。”

“原来如此。”周仓频频点头。

裴元绍继续说道:“你我兄弟虽不像刘备一般有个可以任意发挥的出身,但是祖宗姓氏却是不能忘却的,将来有机会还要发扬光大。”

“俺也这样想的,真有一天闯出了名堂,定是要回老家看一看的。”

衣锦还乡,人之所向。

“不说废话了,现在就给贤弟想个好的表字。

你我兄弟,我表字元绍,你的这第一个字也用元吧。

对了贤弟,你祖籍何处啊?”

“俺老家河东郡安邑县。”

“安邑!”

这不巧了,一年后正打算到安邑扶龙,没想到身边有个现成的向导。

“安邑县可是块福地啊!有了,贤弟的表字就叫元福。”

山谷基建第二天。

一大早裴元绍就带人来到山谷外围。

挨着山脚开始寻找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大水潭。

深约两丈,里面有鱼说明无毒,上游是从山顶流出的泉眼汇聚成的小溪。

溪水不断流入却不见水潭外溢。

派人下水检查。

发现在靠近潭底的内壁上竟然有个大洞。

大洞向内五六米连着一个小水潭,从那隐蔽的小水潭浮出是一个直穿山底的洞穴,所有超过小水潭的水顺着洞穴流到了群山之外。

裴元绍叮嘱几人保密,心说等红砖烧制出来,第一时间就要在这水潭上造个水塔。

“崔牛你带人从这里挖渠,一直将水引到对面山脚。”

有了这么一条贯穿山谷的内河,再也不用担心用水问题。

接下来就是给砖窑和石灰窑选址。

“昨日我突发奇想,用黏土兑水搅拌,再加入些麻草制成砖坯,晾干后搬入砖窑烧制成块,冷却后就成了建造房屋的红砖。”

裴元绍怕几人不懂红砖的妙处,刚想进一步解释。

却听一人开口说道:“原来大寨主是要烧砖啊,这个俺懂。”

“你懂!!”

“恩,俺原先就是给大户人家烧砖的下人。”

说罢此人还在地上画出了砖窑的内部构造。

“这……砖窑你可能造?”

“没问题,当时俺是小工头,所有工序都懂。”

“太好了!那石灰膏这种东西你听说过吗?”

“烧石灰比烧砖还容易。”

这人说的特有信心,旁边一人也说曾在富户家的石灰窑里当过小工。

本以自己为会成为红砖和石灰膏的创造者,细问一番原来这些东西早就有了,只不过工艺粗糙,砖的硬度不行,石灰的粘度也不够,所以并未广泛流传。

应该是烧制的温度不够。

印象中后世砖厂都有一个高大的烟筒,可刚才那人画的草图里烟筒很矮。

改进工艺急不来,需慢慢总结经验,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传令调五十人来交由张大山和李四水指挥,以后你二人一个负责砖窑,一个负责石灰窑,遇到烧制难题多尝试多商讨,入冬前山寨弟兄能不能住上不透风的屋子就看你们的了。”

二人都是苦命出身,哪想到能当上小头领,心中感激不尽,双双保证一定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