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和她的大孝子们1(1/1)

虞霜刚接受身体,便察觉后方有危险逼近,条件反射以最快的速度朝旁边闪身。

顿时脸色一僵…

大爷的!

我滴个老腰啊…

随即一坨黑乎乎的东西从她旁边擦身而过。

竟是一头山羊。

那山羊趁人不备搞偷袭顶了个空。

后又调转方向,快速朝虞霜这边冲了过来。

区区一头烤全羊,这是要造反呐?

虞霜一边强化身体,一边利用农院儿里的地形躲避烤全羊的攻击。

最终瞅准时机,抄起一根木棍。

“哐当”一声,烤全羊一头栽倒。

危机解除。

虎落平阳被犬欺,穿成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太太,差点被一头羊给弄死了。

岂有此理!

她默默进了小破屋,一边接收剧情,一边找东西准备做烤全羊。

……

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一个空巢老人和一群“大孝子”们的家庭伦理故事。

原主虞老太,今年72。大山村中空巢老人一枚。

在国家还处于艰难时期,逃荒来到了大山村,嫁给了一户张姓人家。

生了两儿一女。

那个时代大家都穷,能混个温饱,就心满意足,幸福指数老高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山里一部分胆大的走出大山挣大钱,敢闯敢拼的下海经商,好多人家都脱了穷。

没走出大山的依旧守着大山、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穷苦日子。

老张家就是不敢闯,不敢拼,没走出大山的其中之一。

老人走得早,原主和她丈夫干农活养牲畜,将两儿一女拉扯大。

大儿子张铁牛。

小学毕业就没读书了,开始给家里干活,后来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

杳无音讯的混了七八年,

那个时候通讯不发达,电话费用昂贵,而且原主夫妻俩接个电话得跑很远到村干部家里去。

没有大儿子的消息,两人即使再担忧,也无可奈何。

七八年没有联系的儿子赚了点小钱回到山里。

经村里的老人做媒,娶了媳妇杨翠花。

杨翠花性格强势,好斤斤计较,嫁进来后将张铁牛治得服服帖帖。

也将老张家闹得鸡飞狗跳,反正她可以占便宜,谁也别想占她便宜。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骂街,打架都不带怕的。

张铁牛被怂恿要修砖瓦房,和媳妇搬出去。

钱不够,要父母资助,让父母去找亲戚朋友们借。

大闹一通后,终于让原主两口子松了口。

花光了老两口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那里借了钱。

大儿子的房子修了起来。

其他两个儿女心中自然不平衡。

凭什么?

家里的钱他们也有份,凭什么给大哥一家修房子?

爸妈真偏心!

没过几年,张铁牛两口子生了一儿一女。

张铁牛一边打工养家,一边还债,撑起了一个小家。

然而他好像差了几分运气,混了那么多年,永远也只是跟人家干体力活打工的,挣不来大钱。

有一次被朋友劝说一起投资做生意,亏了,又欠了一屁股债。

从此再也不敢碰生意上的事,老老实实当个农民工,凭自己手脚赚点小钱。

杨翠花在家老老实实带孩子,与老房子这边的来往纯靠利益。

时不时来老房子打秋风,从来不空着手回去。

原主老两口看在孩子的份上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其他两个儿女不大高兴罢了。

有时候忍无可忍会闹一场,全家不得安宁。

……

二女儿张芳芳,比老大小三岁,也是小学毕业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了。

那个时期村里的姑娘婚都结得早,比老大还早成婚几年。

嫁去了镇子上,也时不时回来打秋风。

凭什么大嫂那个外人都可以在家里拿东西,我不可以?

与其全部让外人占了便宜,还不如便宜自家人呢。

原主夫妇俩看在外孙女的份上,也忍了。

还在上高中的小儿子却忍不了。

在他看来,大嫂和二姐来搜刮的都是属于他的东西。

一个搬出去了的,和一个嫁出去了的,怎么有资格随便拿走家里的东西?

他即将上大学,家里又穷上加穷,哪有钱养他上大学?

“爸妈,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每次家里被打秋风了,他都会对原主夫妻俩失望一分。

因为爸妈无作为,任由家里少东西。

怎么能那么偏心?

殊不知其他两家也在埋怨爸妈偏心他这个小弟。

凭什么我们都只是小学文凭,早早的就给家里干活了。

小弟却什么活也不用干,被爸妈拉扯到了高中,马上就要上大学了。

以后就是前途无量的大学生。

“爸妈,你们好偏心。”

……

小儿子张才茂是全家的希望,只因他书比谁都读得多,后来众望所归的考上了大学。

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考出去的学子之一。

村里好多人都来祝贺,能留在大山里的人户都穷,上大学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淳朴团结的老一辈村民们多少也意思了一下,凑了点钱资助张才茂上大学。

张才茂终于摆脱了大山,走进了城里。

发誓自己一定要有出息,在城里安家,彻底脱离大山里那个没有公平可言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为了养家过更好的日子,纷纷去了城里打工。

大儿媳妇杨翠花不放心将孩子交给原主两口子养,将孩子送去了他们外婆家。

这下小破屋就只剩下原主和她老伴了。

虽然牵挂儿女,但没办法,日子依然过。

张才茂毕业后,在城里找了工作,工作忙,三五年不回家。

不声不响的娶了城里媳妇,在城里安家立业。

房贷压力很大,在银行欠了一屁股债,从来不与家里联系。

三五年才回一次老家刷一刷存在感。

每次回来也只有他一个人,也不带老婆孩子。

原主和她老伴儿甚至都不知道,那位城里的儿媳妇长什么样子?

常常唉声叹气,自怨自艾。

原主两口子知道是城里媳妇瞧不起她们家,颇为自卑。

但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看破不说破,欢欢喜喜的跟自家儿子团聚。

可惜团聚的时间总是太短暂,大过年不到半天工夫就要走人。

留也留不住。

不像是归人,更像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