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儒》后记(1/1)
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天刚蒙蒙亮。桌上的茶凉透了,像这一年零一个月里,无数个熬夜赶稿的凌晨。
其实有过好几次想停笔的瞬间。比如写到凌晨的商业版图铺展开时,忽然担心细节不够扎实;比如勾勒李家兄弟各自的人生轨迹时,怕把人物写得单薄;再比如深夜对着屏幕,看着后台催更的消息,手指悬在键盘上,竟有点不敢往下写——怕辜负了这份追更的期待。
但每次想起故事里的他们,又觉得不能停。那个从桂花庄园走出来的少年,带着两世的记忆拼出一片天地;那些在时代浪潮里各有坚守的人,李修贤的务实,李修勇的跨界,晓薇的温婉,林沫的灵动……他们像活在身边的朋友,总让人想知道,他们最终会把日子过成什么样。
所以咬着牙往下写。写他们的欢笑,也写他们的挣扎;写时代的机遇,也写个人的坚守;写商业帝国的辉煌,更写烟火人间的温情。就像书里说的,“热的,就是真的”,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哪怕稚嫩,也是用心打磨过的真诚。
感谢每个追更到最后的你。是你们的留言里的期待,是催更时的包容,让这本原本可能“夭折”的小说,能有始有终地站在这里。痞儒的故事结束了,但凌晨和他身边人的人生,或许还在某个平行时空里继续热闹着——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总在向前,总有新的篇章。
山水有相逢,或许下一个故事里,我们还能再见。
其实敲下“全文完”时,心里是有点沉甸甸的。知道这故事有太多不完美——开头太急,像赶路似的把人物一股脑推出来;中间少了些“绊子”,凌晨的路顺得不像话,少了点让人捏把汗的拉扯;连情节都像摊开的宣纸,平平整整,却少了些褶皱里的张力。
说到底,是我太任性了。总想着把脑子里那些关于“圆满”的碎片拼出来:让苦过的人享福,让散了的人团圆,让善良的人得偿所愿。却忘了读者要的不只是结果,还有路上的颠簸与挣扎。这就像炖汤时火太急,肉熟了,却少了慢熬出的那层厚味。
但也正是这份“任性”,让我们慢慢熟络起来。你们在评论里说“修武的军装真帅”,说“晓雨的基金会要多写点”,甚至有人提醒“凌晨的商业版图是不是铺太快了”——这些声音,都成了我写下去的锚。现在故事停在这里,倒像一场未完的茶局,杯底还留着余温。
下一部想换个调调。写粤省的骑楼老街,写广府的早茶烟火,写一个更“落地”的重生故事——会有柴米油盐的算计,有新旧观念的碰撞,也少不了让人牙痒痒的波折。这次想慢下来,把巷子里的叫卖声、茶楼的点心香,都揉进字里行间。
若你愿意接着坐这茶局,我定好好熬这锅新汤。有批评尽管说,有想法尽管提——毕竟故事是写者的执念,更是读者的共鸣。咱们下一部见,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