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猜忌(2/1)

第十二届的学生都已经毕业了,这一批毕业的,加上总校以及四个分校,一共有一万三千多人。

这些人有两千多家庭条件比较殷实,毕业后就自行回家去了。

还有约莫五千多人,选择了留校继续跟读,这些是家里比较支持的,以后大有机会会留在女学。

剩下的就是普通的学生,统一分配工作,在女学各个工厂里去了。

当年的那些小作坊,一个个已经扩大到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工厂了。

除了这些主干厂以外,还有许多千人工厂,各个地区,各式各样。

工厂经营制度,也席卷全国,许多商人也自发的运用起这个模式,效益直接翻倍。

这几年的战争,没有拉垮大楚,且隐隐有上升趋势。

毕竟赚来的钱大部分都填到了军资里面去了。

男子出征打仗,女子在家搞事业,多少家庭女子挑起了大梁。

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看,这次战争对女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打仗最要紧的是什么?

钱。

大楚必胜。

如今大楚已经拿下了漠盛三分之一的国土,楚帝的意思很明显了,直接拿下漠盛,省的再做些幺蛾子。

漠盛以西,全是高山,形成天然的屏障。

高山的那边据说还有国家,但语言不通加上交通不便,所以从未往来。

现如今最主要的就是铲除朝廷以及军队里面的敌细。

楚帝撕开密信,上面的一字一句全部记在脑海里面。

漠盛大祭司……

楚人。

五十多年前从大楚逃到漠盛,然后由漠盛王抚养长大,深受其信任。

一个漠盛的王,对大楚人如此信任,这不是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吗?

楚帝将手里的信轻飘飘的丢进炭盆里去。

“去,让他们查一下漠盛上任王的过往,尤其是有关大楚的。”

能让人莫名其妙对一个人好,除了认识,楚帝想不到还有什么理由。

他心底隐隐有些猜测,应该是同先帝有关。

想到军中的敌细,楚帝摩挲着手里的珠串,大楚好几次战事失利,跟那个敌细脱不了关系。

因为这,大楚损失了不少将士。

想到这,楚帝吩咐人,好好封赏了已经牺牲的将士家属。

“对了,还有段侯府,小侯爷下落不明,理应也该安抚一番。”

一系列浩浩荡荡的赏赐从宫里出来,那些受赏的人家无一不跪谢楚帝恩德。

段侯府没有等到康哥儿的消息,等到了楚帝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御极以来,封爵圣旨,夙夜兢兢,惟期四海升平,兆民安乐。段氏承康,本忠良之后,自幼习文练武,心怀报国之志。值边疆有事,卿毅然请缨,奔赴疆场。

国有难,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救百姓于水火,保社稷之安宁。

卿之功,上达于天,下孚于众。承祖之遗风,赏爵三替,朕甚嘉之,望卿日后,益加勤勉,恪守臣节,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一大篇话下来,意思给段承康回赐侯爵。

原来那个满京城都摇头的哥儿,不仅给父亲挣了侯爵,还给自己挣了一个,连自己的儿子的也都挣上了。

同罗侯府一般,回赐三代。

要是康哥儿活着回来了,那么这就是封赏。

要是死了,就叫追封。

当然在这种情况,楚帝先下了圣旨,一是相信康哥儿还活着,以此安抚一下侯府。

二嘛,为了迷惑一下京城一些人的视线,尤其是……。

前线,康哥儿具体情况,自然是高度保密的。

就连最亲近的人,都是不能说的。

他的幺儿淳王来问了好几次,次次眉眼中都带着忧色,连身体都不如往常好了。

淳王病了,淳王妃衣不解带的照顾淳王,孩子自然就放在了贵妃面前帮忙带着。

自从上一次皇孙事件之后,楚帝就把那些孙子赶了回去,没事在家好好读书,就不要来宫里晃了。

玉姑倒成了宫里唯一的孩子。

贵妃时常把他带出来晒晒太阳,一些无子的嫔妃一听到贵妃出来了,也跟着出来凑个热闹。

除了那些有竞争的老仇家,贵妃也愿意同这些年轻的嫔妃们交往。

玉姑坐在那里,这些妃子们都爱逗弄他,同他说话。

他说话少,但字字都有回应。

看见这样的软糯糯的孩子,那些妃子的心都要化了。

玉姑悄悄地嗅了嗅,没有什么奇怪的味道,心里才松了口气。

第一次见到这些皇祖父的妃子们的时候,那些人身上都习惯的擦着香粉,闻到很浓的味道,他打了好几个喷嚏。

后面,她们知道玉姑不喜欢这些味道,也就没有再擦了,连香囊都没有戴。

这样也好,少了许多腌臜事情。

这些妃子们日子好过多了,上面有慈爱宽厚的皇后,她们的生活比起从前好了不知道多少,规格制度严格按照份例来的。

楚帝对自己的女人一向都大方,连最小的御女仅是拿着月俸日子都好过的很。

所以即使不受宠,她们的日子都十分舒坦。

更别说现在哪里还谈受不受宠这回事,毕竟陛下都已经七十二了……

顶多去哪个宫里去坐一坐说会儿话,就离开了。

即使是这样,她们也满意了,伺候老头子她们心里也不大乐意,还不如关起门过好自己的日子。

三两个姐妹打打牌,一起出门散散步。

可以说楚帝的女人是所有大楚皇帝后宫中,过的最舒坦的。

没有孩子,对她们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楚帝还在,皇后还在就没有人敢克扣她们。宫规森严,那些上一个欺上瞒下奴才的尸骨现在还挂在内务府的地下室里。

以后新帝上位,无论是谁,她们都是太妃,日子也能过下去。

风光她们也不惦记了,安安稳稳的过完一辈子就不错了。

时间一久,宫里到底是寂寞了些,有个孩子大家伙看着也热闹。

有些妃子笑着笑着,想起上一次这么热闹还是段家子进宫的时候了。

算算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