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哈佛大学(1/1)
飞机降落在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时,正是初秋的午后。舷窗外的阳光透过云层,给这座新英格兰城市的红砖墙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边,孙国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从去年开始,他就戴上了花镜,侧头看向身边的江雪——她正借着手机反光拢了拢被气流吹乱的鬓发,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划过,最后停留在哈佛大学的校园地图截图上,嘴角带着点抑制不住的笑意。
“到了啊。”孙国华轻声说,伸手帮江雪把搭在臂弯的薄外套理了理。身后传来二宝的动静,这小子刚睡醒,正扒着座椅靠背探头探脑,嘴里念叨着“姐姐的大学是不是有魔法城堡”。
最安静的是大女儿月月。她靠窗坐着,脊背挺得笔直,膝盖上平平整整摊着个牛皮笔记本,边缘被摩挲得有些发毛,看得出是用了些年头的旧物。封面上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两个用深蓝色钢笔写的字——“启程”,笔锋利落,却在最后一笔的收锋处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轻颤,像极了此刻她微微抿着的唇角。
记得从旧金山起飞时,她还是机舱里最雀跃的那个。阳光透过舷窗洒在她脸上,睫毛像沾了金粉的小扇子,一边翻着手机里存满的资料,一边拽着弟弟妹妹的胳膊滔滔不绝。“你们知道吗?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凌晨四点还亮着灯呢,好多学生在里面熬夜赶论文,听说连爱因斯坦都在那儿待过。”她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旧金山湾的星光,“还有校园里的雕塑,好多都是名人捐的,有个坐着看书的铜像,传说摸他的鞋子能考高分,到时候我一定要去试试!”二宝追着问“有没有恐龙雕塑”,她笑着捏捏弟弟的脸,说“等你以后考过来自己找呀”。
可越临近降落,她的声音就像被慢慢拧小的水龙头,渐渐歇了声。方才还被她举在手里的手机,此刻静静躺在笔记本旁,屏保是去年在金陵城拍的全家福。她不再回头跟弟妹说笑,只是微微侧过脸,望着窗外不断变幻的云层——从似的蓬松白团,慢慢变成被夕阳染成金红的薄纱,最后化作波士顿上空灰蓝色的雾霭。
手指却没闲着。每隔一会儿,她就会抬起手,轻轻落在“启程”那两个字上。指尖先是轻轻点了点“启”字的横折,像是在确认笔画的走向,接着慢慢划过“程”字的长撇,从起笔到收梢,一遍又一遍,仿佛在描摹一条看不见的路。笔记本的封面被指尖蹭得泛起温润的光泽,那力道不重,却带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偶尔有气流让飞机微微颠簸,她的指尖就会顿一下,随即又轻轻按上去,像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安稳的支点。
她垂着的眼帘下,睫毛正随着呼吸轻轻颤动。方才讲起哈佛趣闻时的兴奋还没完全褪去,只是被一层更复杂的情绪悄悄裹住了——有对未知的紧张,有对过往的不舍,还有藏在最深处的、连自己都没完全说清的期待。那本笔记本里夹着她从初中到高中的成绩单,贴着参加辩论赛时的胸牌,记着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里闪过的念头。而此刻,指尖下的“启程”二字,正像一枚即将被按下的开关,要替她打开人生里最崭新的一页。
下飞机时,二宝和三丫非要抢着帮月月拖那个印着校徽的大行李箱,结果被滚轮绊了一下,引得全家笑作一团,姥姥特别喜欢这个大外孙。江雪嗔怪地拍了拍二宝的屁股,弯腰帮月月把行李箱扶稳,指尖触到箱子侧面——那里贴着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种纪念贴纸,有旧金山湾区的海滩贝壳图案,有初中辩论赛的冠军徽章,还有去年参加夏校时攒下的波士顿地铁票根。
“妈,我自己来就行。”月月把箱子拉到自己身边,抬头时正好对上江雪的目光。那眼神里有欣慰,有不舍,还有点藏不住的骄傲,像极了十几年前她第一次牵着月月走进幼儿园时的模样,只是这一次,要送她去的地方,是无数人向往的知识殿堂。
走出到达大厅,波士顿的风带着点干爽的凉意吹过来,混着远处公园里飘来的枫叶清香。孙国华抬手拦了两辆出租车,后备箱里塞满了三个孩子的行李,还有江雪特意从旧金山带来的、月月最爱吃的杏仁饼干——怕她刚到陌生环境不习惯,特意装了满满一罐子。
当汽车缓缓驶过查尔斯河时,车内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被月月的一声惊呼打破了:“看,那是哈佛大桥!”她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
众人的目光纷纷被吸引到车窗外,只见一座宏伟的大桥横跨在河面上,桥上行人或悠闲漫步,或骑着自行车快速穿行,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妇,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阳光穿过桥洞,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形成一片片晃动的光斑,宛如金色的鱼鳞。
三丫兴奋地趴在车窗上,目不转睛地数着过往的游船,一艘、两艘、三艘……她的小手指不停地指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而二宝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手机,对着远处那片红顶白墙的建筑群不停地拍照,嘴里还嘟囔着:“我要给奶奶发过去,让她也看看这么漂亮的地方。”
孙国华通过后视镜,凝视着那三个孩子。月月安静地坐在中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而她的两个弟弟妹妹则像两只活泼的小鸟,一左一右地栖息在姐姐身旁。
从旧金山到波士顿,这是一段长达五个多小时的飞行旅程,跨越了整整三个时区。这段路程不仅承载着一大家子人的殷切期望,更寄托着一个少女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孙国华深知,从现在开始,月月将独自踏上属于她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就在这一刻,当他与月月的目光交汇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孩子的亏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些年来,他一直埋头于工作,忙碌得几乎无暇顾及月月的学业。甚至有一次,当别人问起月月读几年级时,他竟然茫然失措,完全想不起来。
江雪和老丈人丈母娘坐在后面的出租车上。
他们缓缓地拐进了一条幽静的小路,小路两旁整齐地栽种着一排排高大的枫树。树叶已经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宛如天边的晚霞一般绚丽多彩。
随着他们逐渐深入这条小路,路牌上“Harvard Yard”的字样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和向往,而对于月月来说,更是代表着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月月不禁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和枫叶的香气,让自己的心情稍稍平复下来。她紧紧地攥着手中的笔记本,仿佛那是她与未来之间的一种连接。
然后,她转过头,对着弟弟妹妹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未知的未来的期待,也有被家人簇拥着的那份笃定。在这一刻,她知道无论未来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她都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将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哈佛园的红砖墙在初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爬山虎的叶子刚染上浅红,顺着砖缝蜿蜒生长,像给这座百年校园缀上了天然的花边。
孙国华拖着月月那只贴满旅行贴纸的行李箱,轮子碾过石板路发出“咕噜”轻响,江雪则一手牵着蹦蹦跳跳的三丫,一手护着怀里抱满文件袋的二宝,姥爷和姥姥跟在后面,七个人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在草坪边缘慢慢移动。
“姐!你看那个雕像!是不是你说的摸鞋子能考高分的?”三丫突然挣脱江雪的手,指着不远处一座青铜坐像嚷嚷。那是约翰·哈佛的雕像,基座前已经围了几个新生,正踮着脚往铜像的皮鞋上摸。
月月没像来时那样凑过去,只是望着雕像笑了笑。她今天穿了件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脚卷到脚踝,露出新买的帆布鞋——还是江雪上周带她去旧金山唐人街挑的,说“穿得舒服点,报道要走很多路”。手里的牛皮笔记本被她攥得温热,封面上的“启程”二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报到处设在一栋爬满常春藤的老楼里,门口挂着“欢迎2019级新生”的横幅。孙国华去帮月月拿报到单,江雪就拉着两个孩子在旁边的长椅上坐下,从包里掏出洗好的草莓分给他们。“慢点吃,别弄脏衣服。”她柔声叮嘱着,眼睛却不住地往月月那边瞟。
只见月月正跟着志愿者核对信息,手指在表格上快速划过,偶尔抬头回答两句,声音不大却很清楚。江雪忽然想起她小时候,第一次参加钢琴比赛,也是这样攥着琴谱站在后台,明明腿在打颤,脸上却故作镇定。一晃十多年,那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已经能独自站在哈佛的报到处前了。
“妈,爸,你们看!”月月举着刚领到的学生卡跑过来,卡面上的照片还是高三拍的,齐刘海下的眼睛亮闪闪的。二宝抢过卡往自己脸上比,三丫则缠着月月要去看她的宿舍。
宿舍在一栋红棕色的宿舍楼里,楼道铺着深红色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推开302室的门,靠窗的位置已经摆好了一张书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月月放下行李,第一时间拉开窗帘——窗外正对着一片草坪,几个学生躺在草地上看书,远处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
“这视野真好。”孙国华笑着说,伸手帮月月把被褥铺在床上。江雪则打开带来的行李箱,把叠好的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柜,又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中国结,系在衣柜把手上。“想家了就看看这个。”她声音有点哑。
月月走过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妈,我周末就给你们视频。”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这里的食堂有中餐窗口,我看了菜单,有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孙国华在一旁假装整理书桌,眼角却湿了。他想起当年送月月去幼儿园,她也是这样抱着江雪的腿哭,如今换成她来安慰人了。
走出宿舍楼时,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哈佛园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举着相机拍照的家长,有互相打闹的新生,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抱着书匆匆走过。二宝指着远处的钟楼喊:“爸爸,那是不是会敲钟?”
“是桑德斯剧院旁边的钟楼,”月月接口道,“每天早上七点会敲钟,听说敲的是哈佛校歌的旋律。”她说话时,风卷着几片枫叶落在她脚边,她弯腰捡起来,递给三丫一片最红的。
孙国华看了看表,该去车站了。他没说“保重”,也没说“想家就回来”,只是拍了拍月月的肩膀:“晚上早点休息,别熬夜。”江雪则拉着月月的手,反复叮嘱她记得吃早餐,天冷了要加衣服,直到三丫扯着她的衣角说“姑姑要走了吗”,才红着眼眶松开手。
月月站在宿舍楼下挥手,看着父母带着弟弟妹妹的身影消失在红砖墙的拐角处。风吹过草坪,带来远处图书馆的钟声,她低头摸了摸口袋里的学生卡,又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
原来这就是哈佛。它不像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红砖墙里有阳光,有笑声,有和旧金山不一样的风,还有无数个像她一样,带着憧憬和忐忑,准备开启新旅程的人。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往宿舍楼里走——她的“启程”,从这一刻才算真正开始。
哈佛大学创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坐落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与波士顿隔查尔斯河相望。
校园以红砖建筑和郁郁葱葱的草坪着称,标志性建筑包括约翰·哈佛雕像(虽并非真正的哈佛本人雕像,却成了校园“打卡地”)、怀德纳图书馆(全美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藏书超1800万册)、桑德斯剧院(举办音乐会和毕业典礼的场所)等。校园里随处可见百年古树和历史纪念碑,行走其间,仿佛能触摸到几百年的学术沉淀。
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在多个学科领域常年位居全球前列,尤其以法学、商学、医学、政治学等学科闻名。这里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1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无数行业领袖。校园里学术氛围浓厚,课堂讨论激烈,学生们不仅能接触到顶尖的教授,还能参与前沿的科研项目。
哈佛的宿舍制度独具特色,新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住宿院”,每个院都有自己的食堂、图书馆和活动空间,像一个小型社区。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从辩论赛到戏剧表演,从体育赛事到国际文化节,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查尔斯河畔的慢跑小径、校园里的咖啡馆、深夜不熄灯的图书馆,都是哈佛学子日常的生活场景。
这座跨越四个世纪的学府,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正如它的校训“真理”(Veritas)所昭示的那样,永远是无数年轻人追寻知识与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