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兵临函谷关(1/1)

狼国联军兵马兵分三路,一路20万狼国骑兵,其中还有两万铁浮图,在狼国国王阿骨打、太子阿古朵、国师阿尼的率领下,大将军巴巴俊雄为先锋官杀奔关中。

太原距离关中也就两三百里之遥,两地隔山相连。只不过太原之地乃是平原,地势平坦,而往西二百里之后,地势突然大变,由平原突然地势升起,山峦叠嶂,陡峭无比。

关中地区之所以数千年来成为历代王朝的古都,关中八百里平原只是其一,而关中的几个雄关险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关中四关的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而外围东边还有函谷关等大小不一的雄关,把整个八百里秦川包围在里面,让外面的少数民族难以侵入。

这些雄关,见证了无数王朝的血雨腥风、金戈铁马。

数百里的路程,巴巴俊雄率领大军两日就进入了关中和太原相连的山区,他发现前面的官道甚是平坦,毕竟是都城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但这里的地势十分狭窄,也就可以容纳并排四匹战马并行。

与平原不一样,草原可以任意驰骋,中原地区也可以在田间跑马,但这通往关中的道路两边都是群山,大队人马根本就没有办法展开,只能缓慢滴前行。

巴巴俊雄等草原上的骑兵哪里在这等地方行过军,有的地方还有悬崖峭壁,不时听到人仰马翻的声音。行军之中掉进山崖,那就几乎是九死一生。

巴巴俊雄坐在马上,不停地骂娘,“怪不得这大夏国的皇帝老子要逃到这关中来,他这是当起了缩头乌龟啊,一般的情况下,就这地势谁愿意来攻打关中啊!”

然而话还没有说多久,坐在马上的巴巴俊雄看到前面的场景就傻眼了,他立即就勒住战马,眼中露出惊恐之色,口中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两山悬崖峭壁之间,耸立着一座古朴的雄关。

此关背靠高原,面临深涧,南接秦岭,北临黄河,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旁边的汉人将领介绍道:“大将军,此乃天下雄关函谷关,有诗云“鸡鸣三省函谷关,紫气东来青牛犍”,说的就是此关了。它是大夏国出关中的重要屏障,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1

此时,镇守函谷关的大将乃是关中本地的名将曲端。杨阁老回到长安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解除了太上皇的部下的兵权,提拔了本地的大量将领,镇守函谷关的曲端就是其中一员虎将。

关中八百里秦川,民风彪悍,尤其是三秦之地,出了无数的名将。大夏朝的开国元勋,大部分也都是来自关中地区。只不过经过三代之后,大部分勋贵都躺在了功劳簿上,真正的军功治家的勋贵已经不多了。

而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北部的秦岭、秦川之地,少数民族集聚,民风彪悍,长期与其作战,反而锻造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地方将领。

这些将领与少数民族接触较多,慢慢地就形成了地方的豪强和世家,朝廷的厢兵日渐腐朽,没有什么战斗力,反而要依靠这些豪强和世家对抗少数民族的侵略,比如关中西南的羌人,十分的残暴,只有曲家可以制衡。

杨阁老一到关中,两者一拍即合,杨阁老缺兵少将,需要战将和兵马;而这些豪强世家也需要一个身份,朝廷封其为将军,赐予其夫人名分,从而真正地进入上层阶级。

函谷关内,曲端早已经得到斥候的回报,狼国号称30万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从太原到函谷关的五六个县府,已经杀到了函谷关下。

曲端来到城楼,看着观外铺天盖地的狼国骑兵,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这阵仗他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曲端平时和羌人作战,也就三五千人的规模,多在秦川山区作战,死伤也就在数百人之间,哪里见过这数十位骑兵的阵势,强悍的心理都开始汴河,脸色有点苍白。

而城墙之上的十多个将领从来就没有打过打仗,平时也就是剿匪、对付少数民族,顿时被这气势吓得身子都在发抖。

怪不得陛下要从汴梁逃亡关中,这么多骑兵要是在平原之上,谁人能敌?大夏国缺乏缺马,骑兵不多,如果是步兵作战的话,没有个百万雄兵,如何是其对手。

不过好在有函谷关在此,曲端看了看两边的高山,两侧的峭壁,才稍稍放下心来。函谷关高达三十多米,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易守难攻。

曲端只能故作镇定,他大声道:“各位,我们有函谷雄关,五万大军把守,狼国就是有百万铁骑又能奈我何?”

曲端这倒不是吹牛,历朝无数次大军都在这里折戟沉沙,想要攻克这么雄奇的关卡,不是用人数可以堆出来的。

曲端武艺高强,本来还打算出关会一会这哥所谓的狼国第一勇士,看到这种架势哪里还敢城墙,赶紧命人加固关门,搬运防守位置,不给狼国人任何机会。雄关防守,关键的就是火油、金汁、滚石、擂木等物资。

同时,曲端立即命人通知朝廷敌人来犯,并派一路信使提醒洛阳等地的城池做好准备,随时支援函谷关。

如果狼国兵马攻克函谷关,对于长安来说还有潼关天险,比函谷关还要险要。但对于洛阳来说,就是一马平川,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就将遭受狼国铁骑的抢掠。

洛阳乃是千年古都,洛水养育了数百万百姓,这里物产丰富,世家大族众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正是狼国兵马垂涎三尺的地方,狼国国王阿骨打做梦都想要叩开函谷关的大门。

狼国兵马进攻函谷关的消息传至洛阳,整个洛阳都震动了,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洛阳已经一甲子没有战事,上至官员世家,下至普通百姓对于战争十分的恐惧。

尤其洛阳市大夏国的文化之都,这里文风鼎盛,读书盛行,全国的思想流派大都出自洛阳,读书人对于武者军士有意排斥,鄙视行伍之人,着名的“丘八”就是从洛阳读书人口中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