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瘟疫弥漫(1/1)

长安城,唐王府。

华贵的府邸内,池水环绕,几株冬梅在暖阳的高照下,结出淡红色的花骨朵。

后院凉亭内,如今长安城的真正主权者唐王李渊,正端坐在这里。

他手中捧着一卷古老的竹简翻看着,品茶赏景,姿态怡然。

而在他对面,则坐着一个年纪跟他差不多大的男子。

男子一袭长袍,两鬓斑白,姿仪俊伟,虽看起来垂垂老矣,但身上同样没有老者应有的倦态,反而朝气蓬勃。

若非那脸上淡淡的皱纹和鬓角白发,仅仅只从背后看去的话,甚至会让人以为这是一位正值壮年的男子。

这男子唤作刘文静,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人氏,乃是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鲁国公。

“唐王,如今长安城发生大疫,涉及延祚坊、安乐坊、安义坊等八个坊市,而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稍有不慎,这场大疫便会波及整个长安城,危及大王的基业。”

“如此危急存亡之秋,唐王您怎么还能如此悠闲的看书?!”

刘文静有些愤怒的说着,苍老的眸子中带着几分不悦。

李渊心中有些膈应,双眸中闪过一丝寒光,一丝阴郁。

他如今贵为唐王,大丞相,执掌整个长安城,大权在握。

但这刘文静仗着自己乃是太原元谋功臣,言语之中常有逾越之举。

若非他如今基业尚未稳固,早就将刘文静给贬黜了,哪容他经常在自己耳边聒噪!

“肇仁啊,你的性子还是这么急躁,年轻的时候急躁,老了也是没有丝毫长进。”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每临大事要有静气,愤怒慌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听到李渊这话,刘文静一阵无言。

“唐王,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么?”

看到刘文静无语的模样,李渊眸子中闪过一丝笑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历朝历代都有大疫发生,如何处理都有对应的章程,按章处理即可。”

“让殷开山派大军封闭感染疫情的坊市,阻止疫情传播,然后只能听天由命了!”

说到这里,李渊也有些无奈。

疫情这玩意,历朝历代都没有太好的处理办法,他能怎么办?

“我来唐王府的路上,听到了一些不好的流言,要是这疫情处理不善,怕是会激起民变!”

刘文静神情凝重,沉声道。

“什么流言?”

李渊双眼微眯,寒声道。

“这个……”

刘文静迟疑了片刻,“骂的有点难听!”

“说吧,区区流言而已,孤不在乎!”

李渊漫不经意的说道,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李文静咽了咽唾沫:“唐王,要不算了吧!”

他只是耿直,却不是真的傻,反而是智慧通达之辈。

自然清楚,这流言要是说出来,唐王绝对会生气,可能会迁怒他。

“说!”

看到刘文静为难的模样,李渊更加好奇了。

“流言说……唐王您是……当代董卓,这疫情……就是老天爷示警!”

刘文静结结巴巴的说完这句话,整个人下意识的退后三步,避免遭到波及。

“这些庶民懂什么?可恶,太可恶!”

李渊直接将手中的茶杯砸在地上,忍不住怒骂道,“刘文静,你带人把那些传播流言的家伙全部抓起来!”

刘文静一听,连忙劝诫道:“唐王,您曾经说过‘每临大事要是静气’,区区流言而已,不必在乎!”

见刘文静拿他说过的话,来反驳他,李渊心中怒意更甚。

“这些庶民懂什么?这疫情关孤何事!这些传播流言者,必须抓起来,不然孤的名声就臭了!”

“唐王息怒,万万不可啊!”

刘文静连忙进谏道,“如今这长安城就是个巨大的火药桶,要是出动大军去抓人,怕是会激起民变!”

听到这话,李渊深吸一口气,缓缓平复心中的怒火。

他眸中寒光闪烁,冷冷道:“这流言传播的这么快,绝对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你去查出幕后黑手,然后……”

后面的话,李渊没有说完,只是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

旋即,刘文静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整个唐王府的力量都运转了起来,全力控制长安城的疫情。

然而,哪怕有军队封锁感染疫情的区域,疫情依旧没有被彻底控制下来。

而是缓慢而坚定朝着整个长安城扩散,甚至开始向长安城四周蔓延。

原本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一下子变得萧条起来。

朝廷百官纷纷搬到城外别院居住,城中药材更是被抢购一空,粮食更是一日三价。

至于普通百姓却被封闭在各坊之内,严禁流窜,避免疫情扩散。

没有收入,还要高昂的粮食价格,普通百姓可谓苦不堪言,每天饿死者数以百计。

关于“李渊乃是董卓在世,这场大疫乃是老天警示”的流言,更是甚嚣尘上。

整个长安城好似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掀起巨大的暴乱。

与此同时,西秦薛举大败汧源贼寇唐弼,尽收其军,军势益盛。

探知到长安大疫的消息后,薛举亲自率军攻打右扶风郡。

并派遣其子薛仁杲统率十万精兵,号为二十万众,筹划攻取长安。

很快,薛举大军来犯的消息便传来长安,长安百官惊惧,不少人更是暗中筹谋投降事宜。

此时,唐王李渊没有昔日的意气风发,原本红润的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长安大疫已经让他精疲力尽,薛举来犯更是让他感到棘手。

直到这时,他才懂得隋炀帝杨广的不易,明白治理天下的艰难。

那些世家门阀眼中只有自家的利益,趁着疫情大发横财,使得疫情防控越发艰难。

……

不同于李渊的疲惫,杨侑这段时间过得十分舒心。

不用每天处理繁杂的政务,整个人都解脱了出来。

白天,他在书房内看看书,参悟各种功法武技。

晚上,则是潜入武库,翻看武库内收藏的功法典籍,增涨见识与武道智慧。

半个月过去,整个武库内的功法典籍,都被杨侑看完了。

随着研习的武学典籍越来越多,杨侑对武道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到最后,他的脑海里时时刻刻都闪烁着慧光,武道底蕴更是不可测度。

只差一个契机,明悟自身武道意识,就能晋升宗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