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章 震惊!三P项目!(1/1)
李向南组织了下语言,用尽量通俗的话说道:“高见谈不上,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成不成。咱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搞个‘三方抬’?”
“三方抬?”胡津邦一愣,这词儿新鲜。
他果然没找错人。
跟同事们商量之后来找一趟李向南询问一下建议果然是值得的。
“嗯,”李向南点点头,“简单说,就是政府、靠谱的大企业、还有银行,三家绑一块儿干!”
他掰着手指头解释:
“第一,政府出地皮,出政策支持,当好‘牵头人’和‘裁判员’,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这是咱们的底气和信誉!”
“第二,找真正有实力、有口碑的大企业来当‘干活的主力’。
不是让他们白干,是让他们真金白银地投钱进来,负责开发、建设、运营。
他们图啥?图的是后面几十年稳定赚钱的机会!比如建好类似百货大楼的商场、写字楼租金,或者新工厂的利润分成。”
“第三,银行不能光看着。让他们也下场,给这个项目提供专门的、有保障的贷款。为啥敢贷?因为有政府信誉和大企业的实力兜着底呢!风险可控!”
李向南顿了顿,总结道:“这就好比,政府是‘搭台子’的,企业是‘唱戏赚钱’的,银行是‘借锣鼓家什’的。三家绑一块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政府不用一下子掏空家底,还能把项目搞起来,盘活土地;企业有稳定长期的赚钱路子;银行也能赚利息,还支持了建设。
最关键的是,这种‘三方合作’的模式一亮相,本身就能告诉所有人:看!我们12号地块是干净的!是有前途的!是值得投钱的!那些贪官污吏搞的破事儿,翻篇了!新的一页开始了!”
李向南说完,看着胡津邦。
这就是后世非常专业着名的PPP三P项目的雏形!
胡津邦市长整个人都僵在那儿了,嘴巴微张,眼睛瞪得溜圆,像是第一次认识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脑子里嗡嗡作响,反复咀嚼着“政府牵头、企业投资、银行融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些词儿。
这思路……太他娘的新鲜了!太他娘的绝了!完全跳出了政府要么全包大揽、要么全甩给市场的老框框!
把各方的优势捏合在一起,用未来的收益吸引现在的投资,还能一举扭转地块的负面形象?!
“我的老天爷……”胡津邦喃喃自语,猛地一拍大腿,“啪!”声音在清晨的办公室里格外清脆,吓了旁边秘书一跳。
“向南同志!你……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胡津邦激动得脸都红了,看着李向南的眼神,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佩服,“这‘三方抬’……不,这‘三方合作’的想法,简直是……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死棋走活了!把路全打通了!”
他兴奋地在原地踱了两步,越想越觉得这方案可行!
政府不用背巨债,项目能启动,名声能挽回,还能吸引真正有实力的金凤凰……简直是一石多鸟!
“好!太好了!”
胡津邦猛地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向南,那眼神,简直像发现了稀世珍宝,“向南同志,这事儿不能光停留在想法上!你……你能不能跟我详细说说,具体怎么操作?需要哪些政策配套?怎么选企业?怎么跟银行谈?……对!还有,这个模式,国外有没有先例?咱们国家……能行得通吗?”
胡津邦连珠炮似地抛出一大堆问题,语气急切,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狂热和期待。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提出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解决12号地块困境的方案,更可能是一条开启城市建设新模式的康庄大道!
问题像连珠炮,一个接一个砸过来。
李向南定了定神,知道这事儿成了大半。他组织了下语言,用更直白的话解释:
“胡市长,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定规矩、选伙伴、算好账。”
“第一,定规矩。政府得拿出个白纸黑字的‘合作合同’,把三方的权、责、利掰扯得清清楚楚!
政府保证公平,提供政策便利;企业负责真金白银投钱,把项目建好、管好、经营好;银行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支持建设。
合同里还得写明,企业怎么靠项目赚钱,不管是收租金、分利润,一定要确定具体的合作方式和企业将来的经营计划,赚多少年,政府怎么监督,银行的钱怎么还、怎么保障。
核心就一条:透明!让所有人看得明明白白!”
“第二,选伙伴。这‘唱戏’的企业,不能是歪瓜裂枣!
得是真正有实力、有信誉、懂行的‘大角儿’!最好是那种踏踏实实搞实业、有长远眼光的大厂子、大公司。
政府牵头,搞个公开透明的‘选角儿大会’,让有意的企业都来亮亮家底、说说打算。
谁的计划靠谱,谁出的价码合理,谁能带动更多就业、带来更好技术,就选谁!绝不能再搞暗箱操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三,算好账。这项目未来能赚多少钱?成本多少?风险在哪?得请专业的‘账房先生’就是经济师、会计师。提前算个八九不离十。
让企业看到赚钱的希望,让银行看到还钱的能力,让政府心里也有本明白账。账算清了,大家心里才踏实,才敢往里投!”
李向南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国外,确实有类似模式,叫‘公私合营’或者‘特许经营’。
咱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但不能生搬硬套。咱们的国情、发展阶段不同,得摸着石头过河,搞出适合咱们的‘三方合作’新路子!
核心就是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多方共赢!”
“摸着石头过河……搞出新路子……”
胡津邦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睛越来越亮,最后猛地一拍大腿:“好!好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李向南同志,你这番话,真是醍醐灌顶!这思路,太超前了!别说燕京,我看放眼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份!”
他激动得来回踱步,仿佛已经看到了12号地块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看到了新厂房拔地而起,看到了老百姓满意的笑脸。
然而,兴奋过后,一个更现实、也更棘手的问题浮上心头。
胡津邦脸上的激动慢慢沉淀下来,换上了一副凝重和忧虑的神情。
他停下脚步,眉头又习惯性地拧了起来,看着李向南,语气变得深沉:
“向南同志啊,你这‘三方合作’的法子,是金钥匙,能把锁打开!可我这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啊……”
“哦?胡市长您担心什么?”李向南问道。
“担心这‘唱戏’的人选啊!”
胡津邦叹了口气,“你也知道,12号地块刚出了祝轩龙、安佑钧这档子烂事,名声臭了大街!
现在要找有实力、有信誉又愿意蹚这浑水的‘大角儿’,谈何容易?
万一……我是说万一,再找个不靠谱的,或者表面光鲜内里藏奸的,那咱们这好不容易想出来的新路子,岂不是又要栽跟头?
老百姓怎么看?我这市长,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他背着手,在清晨微凉的空气里走了两步,忽然停下,转过身,目光锐利而带着一种豁出去的试探,紧紧盯住李向南:
“向南同志,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点唐突,但为了这项目,为了燕京的发展,我不得不问一句……”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地问道:
“你……有没有兴趣,亲自来当这个‘唱戏’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