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哪有千日防贼?(1/1)
眼见吵得差不多了,言中将站了出来,开口道:“确实该把重心往导弹上了。
这几年部队换装换得够狠,大批新装备刚列编,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再淘汰更新。
装备又不是衣服,还能一年一换?
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烧啊。
接下来的重点,必须是导弹的技术突破和迭代。”
这话一出,等于盖了章,定了调。
毕竟军方才是最后买单的金主,他们说要什么,厂家就得造什么。
你东西做得再漂亮,人家不买账,堆在仓库里也只能生锈。
之前那些唱反调的人,这时候全都闭了嘴。
场面一静下来,言中将便把目光转向佘遵:“佘总,这主意是你提的。
你说说看,你心里对导弹的发展,到底有啥想法?”
“嗯。”
佘遵应了一声,稍微理了理思路,缓缓开口:“要说玩导弹最溜的,还得是我们北边那位老邻居,这方面连老鹰都得认第二。
当然,打得准这一块儿,他们还是差一截。
现在的趋势就两条:更快、更准。
速度上,我们跟冰熊国有不小差距;精度上,跟老鹰比也还差着火候。
前路还长着呢。
至于类型,我看未来的方向肯定是通用化、多功能化。
模块化程度必须拉高。
我甚至觉得,以后战机也可能走模块化路线。”
“佘总,您意思是让daodan实现跨平台通用?
比如岸上用的导弹,也能装上军舰打出去?
可这不现实啊。
海上环境跟陆地完全不同,材料、抗腐蚀、发射机制都得重新设计。
而且岸基导弹很多是防空用的,用途都不一样。”
那位专家立刻提出疑问。
佘遵摇了摇头,解释道:“我说的通用,不是指跨平台乱用,而是不同型号之间能共用核心模块。
这样后勤压力才小。
daodan种类越少,维护越简单,补给越高效。
咱们现在最怕的就是型号五花八门,修的时候零件对不上,运的时候仓库摆不下。”
“道理我们都懂,这思路早就提过。
可实际操作太难了,海上盐雾腐蚀、震动冲击,跟陆地完全是两个世界。
而且我觉得,咱们还是该学老鹰,重点搞防空系统,把天守住了,才能安心发展。”
“防空系统?那是烧钱的无底洞!
那种所谓防御网,实战里根本挡不住饱和打击。
现在主流打法都是照着前苏国那一套——铺天盖地打过来,不管你有多少拦截弹,总有一发能漏网。
老鹰和冰熊国都认这个理。
所以我们不能把资源浪费在‘防’上,得砸在‘攻’上。
常言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有些事,防不胜防。
这点常识,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吧?”
听到最后一句反问,周围几个人狠狠瞪了他一眼。
你当我们都傻?
你小时候还在穿开裆裤玩泥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为国防拼命了!
“你说的我们当然明白,也没说你错。
只是表达一下我们的看法。
其实我们也支持发展攻击型导弹。
问题是,咱们在巡航导弹这块进攻性武器上的技术储备,确实比人家落后不少。
这么多年来,战略上一直讲究一个“守”字,进攻体系压根没怎么搭起来,基础太弱了。”
有人低声提出疑问:“那咱们要搞新型导弹,是不是该先从现有的防空导弹升级做起?毕竟那是咱们熟悉的老本行。”
“先搞防空导弹这事,咱们可以往后放一放。”
佘遵站起身来,语气坚定,“敌人打不打你,从来不看你防得多严实,只看你有多能打。
这世上根本没有百分之百的防御,就算咱们把防空系统做到顶尖,又能怎么样?
就算每一枚都能拦下来,那又如何?
对方打一枚,咱们拦了;打十枚,咱们还能拦;可要是打一百枚呢?一千枚呢?
咱们难道要在国土上布满几千个发射架吗?
更何况,那个大国手里的攻击型导弹常年保持在数千枚以上,咱们得配多少拦截弹才够用?
光是维持这种规模的防御体系,财政就撑不住。
所以,必须先把反击能力搞上去。”
他声音拔高:“要让对手明白——你敢动手,就得准备好承受我们的回击!
守上一千天,也不如狠狠还击一次!”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众人听得神情各异。
六七成的人只是略带兴趣地听着,毕竟不是自己专业的领域,听得一知半解。
刚才他们还围绕着防御体系激烈讨论了一轮,结果被彻底否了方向,现在也只能安静坐着听。
而那些专攻导弹研发的专家们,原本主张优先发展防空系统,可听完了这番分析后也没再反驳。
科研这行,讲的是谁讲得有道理,就跟着谁走。
“佘总,您说得确实透彻。
但问题来了——进攻型导弹种类太多了,我们到底重点搞哪一类?是陆基的、空射的,还是海基的?总得有个主攻方向吧?”
一位资深设计师举手提问。
这个问题,也是其他人最关心的,毕竟刚才讲的还是个大方向,具体怎么落地还不清楚。
“无论是海上打的,还是地上发的,我们都别忘了还有一类通吃的家伙——巡航导弹。”
佘遵接过话头,“看看过去三十年打过的几场局部战争,哪儿都有巡航导弹的身影。
不管是大国小仗,还是大规模冲突,动辄十几枚起步,几十上百枚连着打。
咱们必须把这类武器当成重中之重。
而且,要往通用化走——同一款型号,海陆空都能用。”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别动不动就分这是舰载版、那是机载版、这是地面发射专用的。
能统一尽量统一,只有特殊任务才做改动,其他一律走通用平台。
就像国际上那个着名的‘战斧’,走到哪儿都能打。”
…………
这场研讨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才散场。
佘遵早上八点准时到会场,此时手表已经指向凌晨两点多。
即便结束了,不少人仍三五成群地聊着,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