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敲打(2/1)
皇宫深处的御书房内,檀香在鎏金香炉中袅袅升腾,与窗外斜斜洒入的日光交织成朦胧的光柱。
李志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额头紧紧贴着地面,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惊扰了御座上批阅奏折的身影。
案牍后的永国皇帝赵戚手持朱笔,笔尖在奏折上沙沙游走,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面容愈发威严。
御书房内静得能听见铜漏滴水的轻响,李志维持着跪姿已有一个时辰,膝盖的酸麻顺着经脉蔓延至腰背,可他却始终不敢稍动分毫。
良久,太监总管王灵轻手轻脚地端着参茶上前。
他弯腰将茶盏放在皇上赵戚手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提醒:“陛下,李大人已跪了一个时辰了。”
赵戚这才放下朱笔,端起茶盏的动作不疾不徐,目光终于落在李志身上。
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久居上位的威压,仿佛能洞穿人心:“李志!你可真有能耐。”
李志脊背一僵,听出话音里的寒意。
“整个使者团百余人,竟只剩你一个人活着回来...”
赵戚呷了口参茶,声音陡然转厉,“好本事啊!”
赵戚虽然不是修行之人,可在帝王威严与国运加持下,仅仅一句话,便带着无形的压力如泰山压顶般罩住李志。
李志感觉骨骼都在咯吱作响,额角渗出的冷汗滴在金砖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卑职办事不力,致使同僚殉难,请陛下责罚!”
“责罚?”
赵戚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青瓷碰撞声在书房回荡,他厉声喝道:“自然要罚!否则如何告慰死难者的英灵?如何堵住朝野悠悠众口?”
李志心头一沉。
司徒翰明明说大司首已向圣上禀明详情,怎么皇上还如此动怒?
李志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 伴君如伴虎,果然半点不假。
李志猜不透皇上的心思,他没有说话,静静地等着皇上对他的处罚。
“雷州那边,你就不用回去了。”
赵戚的声音突然响起,不带喜怒。
李志脸色微变,不知道皇上此言何意,还不等他胡思乱想,便听皇上继续说道:“暂且留在宫里,去藏书阁当值吧。”
“ 额?”
李志愣了下,下意识地抬起头,恰好撞进赵戚含笑的眼眸。
只见皇上放下奏折,手指轻叩案面:“你可知道如今外头多少人正盯着你?那些死去之人的家属好友,个个都等着找你的麻烦呢。你暂且到藏书阁避避风头,等这阵风波过了,朕再放你回去。”
这突如其来的转圜让李志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后背瞬间沁出冷汗。
他这才反应过来,皇上方才是故意敲打。连忙伏首叩拜,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卑职谢陛下隆恩!”
赵戚看着李志后背被汗浸湿了的衣衫,他嘴角不由得露出一抹笑意,他说道:“此番你出使大魏,扬我永国国威,这一切,朕都知晓。”
他话锋一转,语气郑重起来:“虽说使者团覆灭有你疏忽之过,但过不掩功。你在大魏的功绩,朕都记着呢。”
王灵在一旁适时笑道:“陛下这些日子常说,李大人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胆识,将来定是栋梁之材。”
李志连忙叩首,高呼:“臣不敢居功,全赖陛下天威与大司首栽培。”
同时,他心中也清楚了,自己此番能够逢凶化吉,便是靠着自己在大魏的功绩。
眼前的这位皇上,看重的便是能力。
只要李志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那便不用担忧被推出去平息众怒。
赵戚摆了摆手:“起来吧。藏书阁虽清闲,但各类书籍应有尽有,你在那儿当值,正好静下心来多看看书...”
“卑职遵旨!”
... ...
藏书阁的檀香混着旧书的油墨味,在穿堂风里悠悠飘散。
李志本以为看守藏书阁真的如皇上所说那般清闲,却没料到,他才刚在藏书阁转了一圈,便撞见了丘老带着太子恰好来藏书阁看书。
丘老初见李志在此还有些疑惑,待听清李志是来藏书阁当值的,他眉头一挑,脸上明显露出了喜色。
紧接着,他突然捂着腰 “哎哟” 一声,当着李志的面故意捶了几下后腰:“老夫这陈年腰疾偏在今日犯了,太子殿下就劳你照看半日。”
李志顿时一个头两个大,刚要开口推辞,就见丘老朝他挤了挤眼睛,转身找了张铺着软垫的太师椅,往窗边太阳地里一躺,没多久就发出了均匀的鼾声,竟是半点拒绝的机会都不给。
李志望着那呼呼大睡的老者,无奈地叹了口气。
可丘老当初对他有着提点之恩,这份恩情李志一直记在心里,此刻终究没法硬起心肠推脱。他只能苦笑着蹲下身,看着眼前仰着小脸的太子:“殿下想看什么书?”
太子眨巴着乌溜溜的眼睛,拽住他的衣袖晃了晃:“你会讲故事吗?”
没承想李志这一答应,竟成了往后半月的常态。
每逢丘老当值教导太子的日子,藏书阁就成了固定的 “故事会” 现场。
丘老总能找出新的理由 —— 今日膝盖酸了,明日眼睛花了,每次都把太子往李志面前一推,自己找个舒服地方晒太阳打盹,落得个彻底清闲。
李志暗自庆幸,皇上让丘老教导太子本就另有用意 —— 不过是借丘老在夜游司的威望,给年幼的太子提前铺路。
因此丘老平日教的从不是经史子集,多是些江湖趣闻、山川轶事,倒让李志没了误人子弟的顾虑。
只是太子年纪尚幼,让他安坐看书终究难捱。
李志思来想去,索性发挥起穿越者的优势,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改头换面。
于是,专属李志版本的永国童话,大魏的一千零一夜就此诞生,这一个个千奇百怪的故事一经出现,瞬间俘获了太子的心。
当然,李志知道太子身边必有皇上的耳目,所以特意在故事里穿插着 “忠君爱国”“明辨是非” 的道理。
如此一来,既讨了孩童欢心,又没落下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