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统购统销(1/1)

为护京中安稳,粮、盐、茶、铁、薪五类物资,禁止私人售卖,仅许官收官售。

传阅着几张纸,看着上面皇帝已经写出来的【战时必须物资管理条例】,于谦、金濂、周忱三人,都是目瞪口呆。

好家伙,奸商不卖,直接就今后都不用卖了。

由朝廷专设衙门,收购、销售必要物资。

皇帝这掀桌子是不是有点儿过与狠了。

“陛下,如若施行此般办法,恐怕城中沸反盈天啊。”

眉头皱起,于谦忍不住看向朱祁钰提醒道。

这么做,太得罪人了。

估摸着瓦剌人将要进攻京师,若是用这办法,怕不是要城中大户人人通虏。

“有兵在,怕什么。”

听到于谦的话,朱祁钰冷哼一声。

“正好,若是有人图谋不轨,这个时候也让士卒见见血。”

对于统购统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朱祁钰是有预料的。

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是销售生活必需品。

而在如今的这个时代,这些东西都被大户垄断在手中。

“可是陛下,朝廷恐怕没有人手能够京营如此之多的店铺。”

看着皇帝冷冽的眼神,户部尚书周忱忍不住开口提醒一句。

作为经年老吏,数次南下催粮,周忱光是看到皇帝写出的条例,就明白这其中的工作量。

想要做到这点,把户部的官员都给填充进去恐怕都不做到。

“那就新设一个应急管理衙门,周尚书负责统筹,金尚书负责执行。”

听到周忱的话,朱祁钰伸手指了指在他身侧的刑部尚书金濂。

“至于说人选。”

“从顺天府各地抽调官吏,不要在乎功名,秀才、举人,只要有才华,就往上来提拔。”

“另外,你再在城中张榜,招募专门官吏对店铺进行管理。”

“五类必须物资,朝廷必须要强力管控。”

“可是。”

听到皇帝的话,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

皇帝的说法虽然很有道理。

但是此般与民争利,这要是传了出去,恐怕会在城中引起不小的非议。

“那朝廷的官店。”

“官店?”

听到金濂的话,朱祁钰的脑子中不由的冒出了历史上景泰干下的破事儿。

朱元璋时期,用来察奸细和除官收课,以给军用的官店,到了永乐-景泰年间,已经变成了停贮商货,借以课税,成为了官营货运站。

大明官店的经营,不能说是一塌糊涂,只能说乱的非常有节奏。

历史上的景泰这人,很有想法,不只花钱贿赂文官,还用产业贿赂勋贵,以致京城官店塌房,多为贵近勋戚所有。

“官店的事情以后再说,这不是官店,而是效赵宋之例的官营。”

看了一眼周忱,朱祁钰开口道。

“朕知道周尚书精于财经事务,税收之事上,朕也有很多想法,等到击退也先后,我们可以好好的谈上一谈。”

说着,朱祁钰看向金濂道。

“刑部发下公文,禁止私人开设朕所列的五种店铺,刑部和锦衣卫派人,对于囤积居奇的奸商产业,一律查抄,由应急管理衙门统一管理,对于没有触犯国法的人,由户部与锦衣卫共同估价,朕从内承运库出钱,将之都买下来。”

“臣等遵旨。”

对视了一眼金濂和周忱都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之大。

令人端上茶水,一直与金濂、周忱、于谦三人说了足足一个时辰关于店铺经营方面的事情,朱祁钰才将三人送走。

傍晚时分,在蜡烛昏暗的烛光照耀下,朱祁钰带着舒良等人,造访了内承运库。

“朱棣这缺德玩意儿,到底是留下了多少金银。”

看着眼前架子上成盘成盘放置的银锭,朱祁钰心中不由的喃喃自语。

“启奏陛下,内帑如今存有银五百七十余万,金二十余万两。”

怀中抱着个算盘,从朱棣时期,就负责管理内帑的大太监林绣开口道。

“多、多、多少?”

睁大眼睛,看向了林绣,朱祁钰的声音都结巴了起来。

“自永乐年间起,内承运库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馀两,银一千二百万四百馀两,因上皇累年赏赐开销,金馀二十四万三百馀两,银五百七十二万四千九百馀两。”

从袖中拿出一本总账递给给朱祁钰,林绣开口解释起来。

大明内承运库的收入,主要分为四项。

朱棣下西洋,金花银,皇庄,土贡。

正统元年起,周忱提出赋税折银,将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不通舟楫处之地的夏税秋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收贮内承运库,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每季押送二十五万两,每年有九十万两的白银进了内帑。

第二个收入是遍布天下皇庄的皇庄子粒银,这个每年的收入大概在二十到三十万两白银之间。

第三个收入是土贡,由各地方给皇帝进贡金银珠宝、丝绸织物、稀奇珍异等物,由内监或礼部负责接收和管理,主要用于皇帝和后宫的日常消费、赏赐、祭祀、建造等活动。

然而,以上的三项支出,也就和每年的皇室支出相持平,甚至于不够,从宣德末停了下西洋开始,一直都在吃老本。

而吃的老本,就是下西洋之时,郑和用宝船给拉回来的白银。

这笔银子多到什么程度,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船队最后一次出使归来,成化年间,经历了多轮消耗后,还有两百多万两。

ps:成化九年(1473年),户部上奏【比者(近些日子)内承运库太监林绣奏本库自永乐年间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银二千七十六万四百余两,累因赏赐金尽无余,惟余银二百四十万四千九百余两】。

二十多万两黄金,七吨多。

五百七十余万两白银,两百一十多吨白银。

反射着昏暗的烛光,整个库内都被照亮。

一路行过贵金属区域,就来到了存放奇珍异宝的地区,俱是象牙、珍珠、翡翠、玉石之物。

这一刻,朱祁钰才算是真正的认识到,大明的户部尚书,到底多有钱。

手握如此大规模的贵金属存量的人,才能称为户部尚书。

“大明的财政,到底是烂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将如此之大的一笔钱,存在库房中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