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崇祯九年初陕西的局势(上)(1/1)

历史的轨迹自从滁州会战提前结束之后便已经发生了些许的偏移,而接下来的历史轨迹也逐渐开始朝着一个与原有历史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在原有历史上领导指挥滁州之战高迎祥被卢象升杀的大败损失惨重,紧接着又被卢象升在中原地区咬着不放将麾下的精锐人马几乎是丧失殆尽,最后狼狈的从豫西山区转入陕南一带。

而在这个时刻滁州之战虽然依旧战败,但是作为战役主导者的铁营并未遭受重创,其实力基本上完完整整的保存了下来,比历史上的高迎祥要强上很多。

而在原有历史上,闯营实力大损,卢老爷在追击围剿高迎祥部的同时,还有余力伸出一只手来去镇压西贼张献忠等其他贼群。

这也是正是因为铁营的实力依旧还在,所以这逼的卢象升为了围剿铁贼,不得不将手中有限大部分机动力量都拿出来对付铁贼。

以至于无暇顾及西曹回等贼,只能寄希望于地方上的守备力量能够遏制住这些贼寇的嚣张气焰。

不过从目前来看着西曹回等贼的嚣张气焰暂时还是被遏制住了,这以马守应、刘国能为首的贼群在扬州被官兵镇压,要不了多久那西进湖广的张献忠、罗汝才贼群也将会在承天府遭受挫败。

这崇祯九年的上半年,在关东地区总体来说还是形势一片大好,官军基本上占据进攻的主导地位。

那接下来就把目光放到潼关以西的地区来。

...

这潼关以西的陕西战场在崇祯八年的下半年到崇祯九年的二月份,这大半年的时间内较为安定,除了这在年底的时候高迎祥围攻汉中失败的这场战役外,并没有发生官军与贼寇大规模的交战情况。

李自成自从与高迎祥分道扬镳之后,便带着“过天星”张天琳一道转入了延西、庆阳、宁夏三地交界处的山区中游荡。

虽然这李自成、张天琳以这个地方为中心对附近进行四面出击,但这李张二部最多也就是在乡镇搞搞零元购,很少去主动进攻城池,总的来说也算是比较低调。

也正是因为李自成、张天琳没有闹腾的太厉害,所以这三边总督洪承畴也就没把他们放在心上,而是将重心用在与铁贼齐名的另一个大寇高迎祥的身上,正在全力布置围剿位于川陕交界处的闯贼贼群。

这大明朝堂之上专门有过对这闯贼和铁贼的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那也是非常的令人意外。

居然有很多官员认为那闯贼的威胁比铁贼还要大,这些官员有如此结论必然是有他们的理论依据的。

在他们看来,别看这铁贼闹腾的声势浩大,但这铁贼到目前为止都是一副绿林做派,即使铁贼打过长江去祸害江南八成也不过是四处劫掠一番罢了,终归也就是一个长久不了的流寇。

但这闯贼就不一样了,这闯贼虽然在声势上不如铁贼大,但这闯贼在川陕交界处干的事情可是让大明朝的一些官员瞧的是心惊肉跳的。

这闯贼在川陕交界处招募流民开垦荒田,而且还打杀乡绅给那帮没地的刁民们分田分地,同时还招募一些落魄的读书人建立官僚机构。

虽然这朝堂上的官员从地方官府的报告上瞧着这闯贼搞的那一套有些幼稚,但这自古以来能成一番事业者谁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那洪武爷一开始当坐寇的时候难道就懂得怎么运营官僚行政体系?!还不都是慢慢的摸索逐渐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出来。

所以这朝堂上的一些官员认为,如果继续任由闯贼这么野蛮发展下去的话,那这闯贼迟早有一天会整明白怎么当坐寇,怎么从老百姓身上汲取民力来养军队怎么培养人才为己所用。

到了那个时候,这闯贼那就算是真的成了气候,而那个时候的闯贼可就不是如今闹腾的正欢的铁贼可比。

因为这当流寇闹腾的再大也没有地盘,这没有地盘就没有稳定的收入和收集各自人才的渠道,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行政方面的人才,那这流寇的发展是会有上限的。

就比如现在的铁营,就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

但这坐寇一旦坐稳坐明白了,那发展就没有上限,坐寇会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汲取民力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类人才源源不断的来投靠,其实力将会不断的发展没有任何的瓶颈可言,直到成为天下间唯一的一个坐寇为止。

而如今的高迎祥在川陕交界处当坐寇,正是在一个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道路中,对于这种危险的萌芽,熟读史书的大明官员们自然是看的非常清楚。

于是这朝廷一方面要求卢老爷发威把这铁贼的嚣张气焰给按下去,另一边朝廷也要求陕督洪承畴将这川陕交界处的坐寇高迎祥给他灭了。

朝廷对洪承畴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不求他洪承畴把这闯贼给灭了,最起码不能让他在这川陕交界处再继续当坐寇了,怎么着也要把这闯贼赶去跟铁贼继续坐一桌子。

...

就这样这洪承畴便在去年的年底到今年的二月这三个月的时间内,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积极准备围剿在川陕交界处,以汉中西乡县为中心根据地的闯贼。

洪承畴虽然也知道这闯贼坐寇坐稳之后的危害性远胜于当下闹的欢的铁贼,但洪承畴本意是不打算去大动干戈的围剿这闯贼的。

这究其原因归根结底那就是两个字,没钱。

大明朝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可以就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崩而不溃的局面,这大明朝的军队待在驻地都有可能因为缺粮欠饷搞出兵变来,把这群杀才拉出去打仗,那这兵变的风险只会是成倍数的上涨。

而为了降低这兵变的风险,那也只能是玩命的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而如今的大明朝还能继续再刮下去了吗?!再继续压榨百姓这大明朝还有几年的光景?!

所以这洪承畴认为,与其非得去跟这些贼寇死磕,还不如将一些偏远的山区县城放弃得了,让那帮贼寇去当土皇帝草头王。

毕竟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负资产,朝廷在这里一分钱粮收不到不说,每年还要因为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投入大量的资源。

如果这帮贼寇能在偏僻地区待着老老实实待着当草头王,那也不会在大明朝境内四处闹腾搞的天下不安,朝廷也不用四处用兵耗费无数钱粮逼反那些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从贼,这个恶性循环也能暂时得到缓解。

而朝廷在这些草头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出一个政治强人,在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兴我大明的话。

那假以时日安定百姓养精蓄锐,再行进剿,灭这帮土皇帝当惯了跑不动的贼寇还不是轻而易举?!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指望大明朝再出一个像张居正那样的政治强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洪承畴心中的这套设想也不过是延缓了大明朝灭亡的时间而已。

但这按部就班的寿终正寝那怎么着也能多活一段时日,总好过不明不白的暴毙身亡的好。

洪承畴能够想到这些,那朝堂中肯定有人也能够想到,之所以不提出来,主要是这在政治上极大的不正确。

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一颗石头那都姓朱。

在大明朝那只能有朱家开办的官府,绝对不能出现其他民办的官府,否则的话这大明朝那还是大明朝吗?!

谁要是敢提出来让朝廷放弃对偏远山区的控制,将这些老少边穷地区让给贼寇做地盘,那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对朱家不忠!那就应该杀头!

所以这大明朝上上下下对于流寇在偏远山区当坐寇的态度非常的坚决,那就是要拿出比镇压流寇还要强的力度出来,打击这种嚣张气焰遏制这股歪风邪气!

大明朝宁可让这帮贼寇当流寇四处祸害搞的天下不宁,也绝不能让这帮贼寇抄老朱家的作业当坐寇!

...

所以这洪承畴接到朝廷的指示精神之后,那也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力气出来在老百姓的身上刮油水。

洪承畴为了能够更好的刮老百姓的油水就从固原进驻西安,并且直接就住进了陕西布政使司衙门里面,督促布政使司的官员去征收剿贼所需的钱粮军资。

这大明朝自打张太师搞出了“考成法”这种领先几个版本的绩效考核制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使用。

但是到了崇祯朝,张太师的这套绩效考核制度则是被完全贯彻执行了下去,如今在大明朝当官别的什么都不用会,只需要会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粮即可。

地方官员只要能搞到钱粮交上去,那就算是合格,交的越多那就升官越快。

当然,给上司交的那一份也是不能少的。

如果没有能完成上面摊派的钱粮缴纳指标,那么轻则贬官罢官,重则直接就是判刑流放,甚至还有因为耽误军期被砍头的都有。

这洪承畴为官讲究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轻易不得罪人,所以在过去洪承畴哪怕手下的部队动不动就缺粮欠饷,那也没有死逼着下面的官员去完成钱粮搜刮指标,从来也没有因为没有完全搜刮任务而去弹劾下面的官员。

但这回洪承畴有了来自朝堂上的巨大压力,所以这洪承畴也就一改往日不得罪人的作风,上书弹劾了几个搜刮不力的官员将其撤职查办。

如此一来这陕西各府州县的官员那是无不胆战心惊,为了完成洪督师的钱粮摊派任务,那地方官员也是拼了老命去催缴崇祯八年的秋税以及历年的欠税,硬是给洪督师筹集了相当一部分的钱粮。

虽然这陕西三边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早就已经吃上了观音土,但这老百姓身上的钱那就像是海绵一样,挤一挤总归是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