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天地随我愿(一)(1/1)
张元敬一愣,随即感激地点点头,神意一转,便挪回了识海。
他已察觉,那“无”字真言所在之地,并非另有他处,实则就在他的泥丸宫中。只是,那里被其上附着的那缕意识所劈出,故好似成了身外之地。
张元敬毫不迟疑,顺着那勾连天地意志的通道,把神意便送了进去。
“呼,呼,呼!”
风声鹤唳,寒气袭人。张元敬只觉是进入了玄冰之中,气意都要冻结。
神意为虚,缥缈而无形,所谓寒冷,所谓冻结,皆只是一种幻觉,是天地意志传递过来的虚意。
天地是否有意志?其实此本无根之论。天地有常,不为人存,亦不为人变。它既成一界,存续于无垠星空之中,呼灵机、吐浊气,生养万物,成就修者,便有它维系自身、周行不怠的道理。这道理,便是天地的意志。合者,则可得亲近;不合,则遭到排斥。
他乃修士,引神意来此,自是要从天地中攫取力量以为己用,此当然为天地意志排斥。故此,其拟造虚意,诓骗来者,使之无所适从,迷惘而不知前路,便属应有之义。
若他稍有不定,以为行差蹈错,则必起杂念,如此神意乃断,须得重新凝练,再入此地。
张元敬出自一域大宗,有前辈笔记指点,当即抱元守一,任凭神意经受磨难,而始终不起念头。
珞珈山的险峰之上,张元敬静若处子,呼吸低不可闻。他的身躯停留于此,神意却早已去了未名之地。
张伞悬于张元敬身侧,幽光时隐时现。它能感觉自家老爷的神魂,似乎去了渺远之所,正在经历某种蜕变。
它小心翼翼,警惕着周围百余里的动静,尤其是那些被张石堵在山下的数百僧人,却不曾发现,矗立一旁的阴阳造化炉,悄无声息地释放着玄晦的气机。
张元敬无念无思,隐约感到神意从冰窟跌入岩浆,又从岩浆陷入淤泥,最后干脆被某个虫兽吞入腹中,粘了一身粘稠的汁液,似是被腐蚀得千疮百孔。
但是,这些皆不曾让他动意。直到一丛真火出现,把他的神意包裹其中,猛烈煅烧。
剧痛袭来,不似虚念,而是真正发生于识海之中,又传遍全身。
何人的真火?难道是其余的元婴大圆满?
猜测的思绪不知从何处飘来,就要引得念头跃动,浮想联翩。
但是,张元敬敏锐地意识到此中漏洞,遂强行止住意动,仍旧持虚静、守神意。片刻之后,那些思绪便自行散去,未曾留下任何痕迹。
显然,这些思绪并非起自他的识海,仍是天地意志拟造的幻觉。因为,神意只有凝与散,却无灼烧、冰冻、腐蚀和痛苦。
若他不能在无思无念中保持清醒,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怀疑与畏惧,那便真要泛起念头,致使神意散去。
如此不知时日几何,历经数百次幻觉,终于有暖洋洋的气机裹住他的神意,引他往一处茫茫之地而去。
在玄天宗前辈的笔记中,经过幻境考验后,情况便有了不同。有言被一团气机引导,直入浩瀚灵气中,遂达身与意的合一,灵气乃顺神意之连,源源不断涌入身中,很快突破境关,冲入化神之境。
也有言到了一处虚虚荡荡之地,如同天外虚空一般,不知上下左右,不知时序变化,只是不停地飘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止尽,也看不到变化。这位前辈心志极其坚毅,便就这么持守虚静之境,直到撞入纯境气机之中,终引磅礴灵力而还。事后掐指一算,才知此次沟通天地意志,竟是用去整整三百年,所幸寿元甚多,否则只能于苦等中死去。
此外,也有记载说,神意经过幻境后,会与其余修士或妖兽的神意遭遇,可互不打扰、错身而过,也可相互纠缠、一决高下。至于如何决高下,此人并无提及,因为他并未选择与人争斗。
张元敬在研读这些笔记时,不敢奢望能够直接引动天地灵力,只求不似那位飘行三百年的前辈即可。
他寿元尚足,但实在耽误不起,而且当此众修竞渡之时,稍有落后,便要一败涂地。
此时,他自然不能起这些念头。但是,世事就是这般巧合,或者说他的神意中暗含倾向,被天地意志察觉到了,竟真就把他的神意引入一处苍茫空间,任其漫无目的地飘移。
张元敬耐心等了一段时间,只觉神意始终处于无所着落的状态,心中顿时涌起不祥的预感。
当此之时,若是被天地意志放逐,那便意味着已被排除在突破化神的争夺之外。
他只有两个选择,一者立即放开念头,散去神意,重新来过,虽则要耽搁一些时间,但还有机会;一者继续坚持,等待变机,或许成功近在咫尺。
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正要起思动念,忽觉神意一震,似是撞上了什么东西。
他顿时振奋起来,收摄心神,放开识海,任由神意与那物接触。
数次之后,他恍然有悟,那物也是一团神意。
如此,他也明白了天地意志的打算——引不同神意相斗,以决出最后的神者。
只是,如何才能驱使神意与对方神意战斗?总不能任神意自行去碰撞!
只要无法起念头,那便无法操控神意。神意之本,乃是无为。一旦进入有为,则不可避免念头横生,导致神意消散。
他静心感应,发现对方的神意,同样不知如何斗战,冲撞几次,双方半斤八两,谁也没占到上风。
数息之后,两人神意错身而过,各自在苍茫空间中游荡。
随后数日,他的神意先后与十三缕神意相撞,每一缕都来自不同修士或妖兽。有的十分谨慎、一触即走,有的反复纠缠却毫无手段,也有一缕神意,竟可放出强劲力量对他的神意进行攻击!
这让他意识到,神意运转之时,所谓不能动念头,似乎并不准确。其中必定还有某种玄机,乃是他尚未领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