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4章 程攸宁交差(1/1)
是呀,这陈家的小三儿现在身体还病的很重呢,不调理个一年半载,这人很难生龙活虎。
这时陈庆辽说:“程风,铁柱不是一直帮你们万家和钱家打理瓷器店吗,你应该有他的消息吧,在大阆有点门路的都逃了,没门路的也想办法往外逃,你在这里,铁柱肯定会投奔你来吧。”
程风又看了一眼尚汐,还得实话实说,有些事情瞒不久,铁柱他们来了,尚汐迟早会知道,他早说早解脱:“我派人去关卡接应他们了,要是铁柱来,会放行。”
尚汐这么聪明一听就知道程家可能要来了,搞不好刘大兰也来,想到这里,尚汐端起茶碗抿了一口,用茶压压心头的怒火,人多她不能发作,这人来不来也还不一定呢,所以她更不能发作。
这时陈家小三儿笑着说:“风子哥,多亏你让人去接应我们,不然我们可能和那些挤在关卡的难民一样,要走上绝路了,奉乞的大门高的可怕,守护关卡的士兵也多到数不清,风子哥的人不及时出现,我们哥几个还不知道到要在奉乞的国门口徘徊几日呢。”
程风闻言也笑了,“收到你们的信,我就开始算时间,派人提前一个月去关口接应你们,就怕和你们错过。”
陈家兄弟感激程风,若是没有程风接应,他们兄弟几个带着四口棺材,永远也混不进奉乞的国门,被盘剥毒害的他们在路上颠沛流离几个月,从来没睡过一个安稳的觉,他们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赶路,他们不知道黑天和白昼,也不知道清晨和傍晚,总之几个人一路走来都是浑浑噩噩的,麻木的跟行尸走肉差不多。
真正进入奉乞,被程风的人接上,他们悬着几个月的心终于落地了。
他们进入繁华喧闹的奉乞,就像是在做梦,他们已经远离这种安逸富足的日子很久了,身在奉乞是那么的不真实。
亲人一个个悲惨离世,让陈家兄弟一次次的遭受重创和打击,钢铁一样的陈家兄弟也变得脆弱不堪,昨日让死者入土时,陈家人痛不欲生,这也让尚汐不知道陪了多少眼泪,玉华就更不用说了,她哭的声音最大,声嘶力竭到极度晕厥。
陈家的不幸让身边的人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只有北城郭外的那些流民对陈家的不幸没有太大的反应,处境相同的他们早已经对这类的悲剧司空见惯了。
起初他们也是每日讲述着自己的不幸,可是日子久了,他们除了自怜自爱没有人喜欢一便便的听他们诉说不幸,如今的他们只想填饱肚子活下去,没人再去比谁家比谁家死的人多,谁家比谁家惨,谁也不会多看几眼这样的热闹,聪明的人都省下力气拿起锄头到自己租来的土地上垦荒,有地种才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十日以后。
程攸宁躺在田埂上看着涌到城门口的流民,这都不知道是第多少拨了,听说北面其他州郡的难民更是多到数不清,都是老幼病残,因为他们奉乞已经张贴了告示,北面的关口已经打开,大量的难民已经进入奉乞,为了能在奉乞安家,他们都向朝廷租地借粮。
“殿下,您的十亩地已经种完了,可以回去交差了。”说话的是乔榕。
程攸宁丢掉手里的鲜嫩的草叶,一抬胳膊就被乔榕给扶了起来。
“我们回吧,晚些随我进宫去看看我小爷爷,我有日子没进宫了。”
路过宋挺之的时候,程攸宁请示他,“先生,地已种好,还有什么指教。”
程攸宁这活干的有目共睹,梅子树栽了,麦子也种了,他宋挺之无话可说,因为无可挑剔,于是他说了他多日来对程攸宁第一句褒奖:“学生做的很好。”
听完此话,程攸宁知道他已经完成任务,“若是没有别的事情,学生告退了。”
宋挺之点点头表示默许,程攸宁便给宋挺之施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去。
宋挺之看着远去的程攸宁,心里疑惑,太子这孩子他是越发的搞不懂了,表里不一的太子一直希望他辞去太子太保一职,可表面上却对他毕恭毕敬的,这人才九岁,怎么做到的如此隐忍。
他再转头看看程攸宁的那十亩地,一片梅子树,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物,为了治理源源不断来到这里的流民,宋挺之的心思很少用在程攸宁的身上,特别是在移植梅子树和种植农作物的时候,程攸宁仿若无师自通。
后来他从皇上那里得知,程攸宁的家师黄尘鸣过去常常领着程攸宁在花园里面栽花种草,驱虫拔草,程攸宁是通晓一点稼穑之术的。
可是今日这孩子给他施了一礼让宋挺之感到陌生,平日里这孩子对他该有的礼节从来不少,只是今日他就有种怪异的感觉,太子最后给他施的这一礼好像是在与他告别。
就在宋挺之思忖这种怪异的感觉由何而生时,一个前来租地的人把他拉回到了现时。
……
半个多月以来,程攸宁第一次早早的回到他的太子府,死气沉沉的太子府仿若又恢复了一点生机。
太子府上下管事,大小护卫,丫鬟婆子都对程攸宁殷勤的不行,他们对太子是又爱又怕。
平日里罚他们的是太子,赏赐他们的也是太子,他们生是太子的人,死也是太子的鬼,他们这辈子都是太子的人了,所以他们平日里没少揣度过这个九岁的小孩心思,无非是想投其所好。
多日来,程攸宁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府上的人想见一面太子都难,今日太子早早的回来了,各房掌事有事没事的都想来找程攸宁汇报一些府上无关痛痒的事情,程攸宁一律不见,他要给自己沐浴干净以后进宫。
他惬意地仰躺在木桶里,嘴里哼哼着时下流行的小曲,一副心情很好的样子,让他身边跟着伺候的人都心情愉悦了起来。
乔榕问:“殿下,您是因为那十亩荒地妥善种上了作物而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