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8章 改革制度(1/1)
周建安最后还是同意了让洪承畴作为郑大木的老师,不过最后到底能不能成,这还得看郑大木同不同意了。
若是人家都不容易的话,那周建安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而周建安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历史上这郑大木的老师便是那青史留名的水太冷水老师···额,不对,应该是钱谦益才对。
钱谦益最近在干嘛,周建安不知道,但是看样子郑大木是不可能拜他为师了。
另外,说起钱谦益,周建安不由得想到,这老小子是不是应该感谢感谢自己。
毕竟要不是自己的话,这老小子可就真的要青史留名了。
收徒是个小插曲,崇祯在松江府的这段时间里,周建安也算是彻彻底底的体会了一番什么叫做真正的政务繁忙来。
即便是崇祯到了松江府,那密密麻麻的公文仍旧一刻不停的朝着松江府送来。
每日里崇祯光是需要处理的公文就比一个人的身高还要高一些。
不过他大多也是粗略的一看,而后便落下自己的可或者否就行了。
因为这些公文先是经过六部处理,而后又经过内阁处置过后最后到崇祯这里。
他看得,大多是内部的处理意见而已,他没有意见的话,也就过了。
所以处理起来还是非常快的、
这让周建安不由的羡慕,自己那“小内阁”似乎也可以加快一些进程了。
不过崇祯来了之后,可不止崇祯一个人忙,周建安也是很忙的。
几乎每一日他都必须要去崇祯的行营一次,而他每一次去的时候几乎都是和自己老丈人以及内阁大臣们一起,而这次商议的则是大明数百年来的大事。
整个大明军事的改革以及大明各部堂的改革。
众所周知,大明自建国以来,采用的都是卫所军户制度,所有的兵丁几乎全部来自于军户。
不过由于历史的缘由,军户们开始流离失所成为逃户,朝廷补充兵员也变的越来越难。
没办法,募兵制最后还是浮现了出来,九边重镇之中,大多的边军都是采用的募兵制。
除此以外,地方上还有大量的地方兵,例如一个州府可能会有数百甚至上千的弓兵,这些弓兵可不是弓箭手,而是一种兵种的称呼而已。
随着威武军的崛起,无论是募兵制还是军户制都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大明了。
尤其是在见识过番人们厉害的海军之后,崇祯和一众大臣们也从心底开始缓缓接受周建安之前所灌输的新思想了。
不破不立。
大明的军事制度,是时候做出完全的改革了。
除了军事,还有关于官制部门制度的一些改革。
崇祯这次是下定了决心了,既然要改,那便要改个彻彻底底。
不像张居正改革那般最后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对于这些改革,周建安也早就写了一份建议书给了崇祯,让其召集内阁好好的商议一番。
而经过这么久的商议之后,崇祯和内阁也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最终的方案,所以趁着这一次南下,崇祯便打算和周建安好好的商议商议,看看是否可行。
松江府并没有像样的宫殿,即便是周建安的吴王府,其规格也只是超过一般的国公府而已,绝对没有达到亲王的规制。
而崇祯要是住进吴王府又会有诸多的麻烦,所以崇祯的行营选择在了松江府内的一户大户之内、
此处宅院有山有水,不过相对皇宫那肯定是小的不止一星半点。
而此时周建安他们所议事的地方,一众内阁众人加上周建安和崇祯倒是不显得拥挤。
卢象升手持一本折子,则是将他们商议过之后的决案给一一念了出来,周建安则是认认真真的听着。
首先便是军事上的改革,大明将从半募兵制半军户制完全转变成应募服役之制,说白了就是后世的兵役制度。
凡是达到年龄之青壮,在没有特殊原因之时便必须要入伍服役,服役一定的年限,转正之后才算是叫俸禄。
而第一点,周建安也做了补充、
比如此时的大明虽然经历过战乱,青壮大量减少,但是依照大明现如今需要的兵力来看,要是将现有所有适龄的青壮招募进军队的话,那至少也得三四百万人。
大明现在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军队,也就是说要即便你达到了年龄也要进行一些筛选,又或者是先自愿参军,若是人数还不够的话,再进行强制挑选。
而由于将要全面的裁撤九边,加上原有的九边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是朝廷的边境了,所以这些地方也就没有常驻军队的必要了。
按照周建安的计划,他打算重启五军都督府,相当于后世的军区是一个道理。
而五军都督府也不会是一个虚职,而将是一个实职。
这些事,都必须是内阁去做更详细的制定。
军事方面,大致如此,下面便是说起了各部改制的事。
大明发展迅速,尤其是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尤为迅速,这就导致大明现有的有关衙门负责这些事来根本是有心无力。
所以周建安早就建议朝廷对这方面进行一些改革。
例如原有的六部早就已经不适合朝廷的发展。
而且,六部的权利之居中,权利之大,这就难免会衍生出大量的贪腐和官官相护,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户部,一个衙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俸饷、财政收支、仓储、漕运、盐政、钱钞等一切财政经济事务。
虽然下面有不少的分支,但是主官就只有一个。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要是这些主官们能力还不错的话,那户部运行也就没有什么问题。
可万一主官是个平庸之人或者能力不行之人,那么户部运行就会有太多的麻烦。
可要是就将这些衙门给区分开以后,即便某一个环节出点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就是周建安的初衷。
崇祯和内阁也觉得周建安提议很不错,尤其是崇祯。
这对于皇权来说也是一个利好,以前他们不敢去弄,那是没银子。
因为按照周建安这种改革的话,一年朝廷光是俸禄的支出就会比现在多出一两倍来,照以前的话,谁承担的起。
不过现在有了银子了,一切都算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