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超市里支付的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在城市超市支付的是溢价总和(1/1)

为什么城市的超市里面的东西比小乡镇的超市里面的东西贵2~3倍,就是省会城市。比小镇上的大超市的里面的东西贵2~3倍的价格。东西都是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物价差?

您好!您观察到的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和准确。同样一瓶可乐、一包纸巾,在省会城市的大超市和小乡镇的大超市里价格可能相差很大。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黑心商家”定价,而是一系列复杂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运营成本和市场需求的不同。

以下是详细的分解说明:

1.硬性运营成本的天壤之别

这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开在省会的超市,其各项基础开销远高于乡镇。

·租金/地价成本:这是最大的差异项。省会城市,尤其是市中心或繁华地段,土地和商铺的租金是乡镇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这笔巨大的成本最终必须分摊到每一件商品的价格上。

·人力成本:省会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生活成本更高,超市需要支付更高的薪水、社保等费用才能吸引和留住员工。乡镇的劳动力成本则低得多。

·仓储物流成本:虽然大品牌有全国统一的物流网络,但将货物运送到城市各个网点的“最后一公里”成本更高。市内的仓库租金、货车限行带来的运输效率低下、拥堵增加的燃油和时间成本等,都会推高成本。

·公用事业和物业成本:商业用水用电、物业管理和垃圾清运等费用,城市也显着高于乡镇。

2.市场环境和竞争程度的差异

·乡镇-“价格战”竞争:在很多乡镇,大型超市可能只有一两家,但可能会面临大量小型杂货店、批发部和集贸市场的竞争。这些竞争对手运营成本极低,定价灵活。为了吸引顾客,乡镇大超市必须采取低价策略,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薄,甚至部分商品会作为“引流品”亏本销售。

·省会城市-“体验式”竞争:省会的超市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而是转向环境、服务、品质和便利性。您会为明亮的灯光、舒适的空调、宽敞的通道、丰富的进口商品、便捷的扫码支付、周边的餐饮娱乐配套支付溢价。超市的定价策略也包含了这部分“体验成本”。

3.目标客户群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同

·支付意愿:省会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更高,生活节奏快,他们更看重便利性和时间成本。为了节省去更远、更便宜市场的时间,他们愿意为“即时可得”支付更高的价格。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消费观念:城市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包装、食品安全和购物体验,这些附加价值也支撑了更高的定价。而在乡镇,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极高,“便宜实惠”往往是第一选择标准。

4.品牌定位与价格策略

同一家连锁超市品牌(如华润万家、永辉等),在不同区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在乡镇,它的定位是“民生超市,平价路线”,用低价吸引顾客。

·在省会城市,它的门店可能定位更高端,商品结构中进口商品、精品生鲜的比例更高,整体定价水平自然上浮。这本质上是“价格歧视”策略的一种——对不同消费能力的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实现总利润的最大化。

5.供应链与采购规模

虽然您说“东西都一样”,但细微差别也存在:

·乡镇大超市的采购模式:对于一些生鲜农产品,乡镇超市可能更容易实现“农超对接”,直接从周边农户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更低。

·城市超市的采购模式:城市超市的生鲜产品可能需要经过更多层的批发商,链条更长,损耗和加价环节也更多。

当然,对于完全标准化的包装商品(如可口可乐、乐事薯片),品牌方会有一个“全国建议零售价”,但超市会根据上述的成本和竞争环境,在这个基准线上下浮动定价。

总结

您可以这样理解:

您在乡镇超市里支付的,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值。

而在省会城市超市里支付的,是“商品价值+黄金地段租金+更高的人力成本+豪华装修环境+即时便利性+品牌溢价”的总和。

因此,出现20%-30%甚至50%的价差非常正常。但如果您观察到2-3倍的极端差异,可能需要具体看是哪些商品:

·生鲜、散装食品:价差最大,因为受租金、损耗、物流影响最直接。

·标准化的包装商品:价差会小一些,但依然存在。

·进口商品、高端精品:这些在乡镇可能根本买不到,没有可比性。

所以,您的观察是敏锐且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城市与乡镇在商业环境、成本结构和消费生态上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