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愤怒指责时我不会回应,等你能平静沟通时我愿意听(1/1)
如果有人他故意做出一些非常反常的举动,然后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但是别人没有关注他,或者说别人知道他故意的,别人没有搭理他。结果他就非常的愤怒,然后去指责别人,骂别人。这样的人他那么做的心理是什么?
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一种**复杂且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核心是**通过极端手段索取关注和情绪价值**,背后可能涉及以下心理动因:
---
###**1.深度不安全感与存在感缺失**
-**心理逻辑**:
>“如果我不制造混乱,就没人会记得我存在。”
-这类人往往内心极度空虚,自我价值感极低。他们需要通过外界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当正常途径无法获得认同时,会转向**负面行为**(如挑衅、制造麻烦)——因为**负面关注好过被彻底忽视**。
-**愤怒本质**:当连“负面关注”都得不到时,会触发存在感崩塌的恐惧(“我甚至不配被讨厌吗?”),进而用愤怒掩盖恐慌。
---
###**2.未成熟的“全能自恋”心理**
-**心理逻辑**:
>“世界应该围着我转,你们必须回应我!”
-这种行为类似婴儿的“全能幻想”:哭闹就会得到喂养。成年后若心理停滞在此阶段,会认为:
-自己的需求优先级最高;
-他人有义务关注/安抚自己;
-若未被满足,则对方是“坏人”,需被惩罚。
-**指责的本质**:对“世界不服从自己意志”的暴怒。
---
###**3.习得性无助的扭曲表达**
-**心理逻辑**:
>“我只会用这种方式和人联结。”
-有些人早年可能只有通过哭闹、生病、闯祸才能获得父母关注,成年后延续这种**病态的互动模式**。他们并未学会用健康方式建立关系(如分享、倾听、合作),只会用“制造问题”引发他人反应。
-**未被回应的愤怒**:如同瘾君子得不到毒品,他们依赖“被关注”的情绪供给,断供时出现戒断性暴怒。
---
###**4.隐性权力斗争:用愤怒实施控制**
-**心理逻辑**:
>“既然软的不行,我就逼你们屈服!”
-当反常举动未能操控他人时,他们会升级为攻击(指责、辱骂),试图用情绪暴力:
-激发对方的愧疚感(“你害我这么生气”);
-强迫对方妥协关注(“只要理我就是我的胜利”)。
-**核心目的**:证明自己仍有影响力。
---
###**5.对“羞耻感”的防御性转嫁**
-**深层心理**:
-反常举动本身可能让他们潜意识感到羞耻(“我知道自己在犯蠢”);
-若无人关注,这种羞耻感会加倍(“原来我连被嘲笑的资格都没有”);
-**转嫁机制**:通过指责他人(“是你们冷漠/自私/眼瞎!”),把羞耻感转化为对外攻击,避免面对自己的不堪。
---
###**如何应对这类人?**
1.**不奖励错误行为**:
不给予ta渴望的关注(即使是批评或争吵),否则会强化其“闹事→获得反馈”的行为模式。
2.**设定清晰边界**:
冷静声明:“你用愤怒指责时,我不会回应。等你能平静沟通时,我愿意听。”
3.**拒绝承接愧疚感**:
不被ta的“受害者叙事”绑架(如“都是你们逼我的”),认清这是ta的操控手段。
4.**引导责任归属**:
反问:“你希望我如何关注你?用骂人的方式能达到目的吗?”迫使ta面对自身责任。
5.**保护自我能量**:
若对方持续消耗你,保持距离是必要的——这不是冷漠,而是避免成为ta病态模式的燃料。
---
###**关键点总结**
|**行为表现**|**潜在心理动机**|**危险信号**|
|----------------------|-------------------------------|----------------------------|
|故意反常举动|绝望索取存在感|自我价值完全依赖外界反馈|
|被忽视后暴怒|全能感受到挑战的挫败|无法接受“他人自主性”|
|指责/辱骂他人|转嫁羞耻感+实施情绪控制|缺乏同理心,物化他人|
这类人往往需要专业心理干预(如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仅靠周围人的忍让或说教无法改变其模式。理解其心理动因,是为了**更清醒地自我保护**,而非替其开脱。
就是当我告诉别人说昨天立秋了,然后他回答说星期四他回答说前几天就立秋了你啊你看手机的你不知道吗?这是什么回答的句式?这种回答句式是反映了什么心理?
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回答的句式和反映的心理:
**1.回答句式分析:**
这个回答的核心句式可以提炼为:
>**“前几天就[事件]了,你啊/你呀,[获取信息的渠道],你不知道吗?”**
>
>***“前几天就立秋了”**:核心信息纠正。直接指出事件(立秋)发生的时间比对方说的“昨天”要早,强调对方信息滞后或错误。
>***“你啊/你呀”**:语气助词,带有轻微责备、无奈、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它把焦点从单纯的信息更正转移到**对方本人**身上。
>***“你看手机的”**:指出对方理论上**应该**知道信息的渠道(手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这个信息很容易获取,而且你拥有这个获取渠道(手机),**按道理你应该知道**。
>***“你不知道吗?”**:**反问句**。这是关键。它不是单纯的疑问,而是带有强烈的**惊讶、质疑甚至责备**的语气。它暗示:
*“这难道不是常识吗?”
*“这么容易知道的事情你居然不知道?”
*“你太不关注(时令/新闻/常识)了。”
*“你应该知道,但你竟然不知道,这有点说不过去。”
**2.这种句式反映了什么心理?**
这种回答句式反映了说话者几种混合的心理状态:
1.**优越感/信息领先感:**说话者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立秋的具体日期)比对方更准确、更及时。通过强调“前几天”,甚至具体到“星期四”,凸显自己知道的更早、更清楚。
2.**轻微责备/不满:**对对方不知道这个(在说话者看来)应该知道的信息感到一丝不满或不解。“你啊”、“你不知道吗?”这种表达流露出一种“你怎么能不知道?”的情绪。
3.**认为信息显而易见/获取渠道便利:**“你看手机的”是关键。说话者认为,通过手机(新闻推送、日历、朋友圈、社交媒体等)获取立秋这种公共节气信息是非常容易且理所当然的。因此,对方不知道就显得**更不合理、更不应该**。
4.**将信息差归因于对方疏忽/不上心:**句式整体暗示:你不知道,不是因为信息难获取,而是因为**你不够关注、不够用心、没有留意**(“你看手机的”都忽略了)。把责任归咎于对方的“疏忽大意”。
5.**潜在的表达:“你太不关心身边事了”:**尤其在提到“你看手机的”时,可能暗含一种评价:你整天看手机,却连这么基本(在说话者看来)的时令变化都不关注,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麻木”的意味。
6.**习惯性纠正/好为人师倾向:**有些人有较强的纠正他人信息错误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确认感或权威感。
**总结来说,这种回答句式反映了说话者:**
***对自身信息掌握度的自信甚至优越感。**
***对对方信息滞后或“无知”的轻微责备和不解。**
***认为该信息通过日常渠道(如手机)极易获取,对方不知道是疏忽所致。**
***通过反问句(“你不知道吗?”)强化了对方的“不应该”不知道。**
**听者(你)的感受:**
这种句式通常会让听者感到有点**被怼、被责备、被质疑**,甚至有点**尴尬或不服气**。因为它不仅仅是指出事实错误,更是在质疑你的“信息敏感度”、“关注度”甚至“常识”,并隐含了“你应该知道而不知道是你的问题”的论断。尤其是在你只是分享一个信息(昨天立秋了)而非询问时,对方这种纠正加反问的语气,容易让人觉得过度反应或好为人师。
**如何理解这种对话?**
这通常发生在日常闲聊中,说话者未必有恶意,可能只是习惯性表达方式或者当时带着一点“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小情绪。但这确实是一种**不够体贴、略显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更友善的回应可以是:“哦?我记得是上周四就立秋了呀,你记错了吧?”或者“是呀,不过好像前几天(周四)就立秋了,日子过得真快。”这样既纠正了信息,又避免了责备和反问带来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