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是中性工具,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服务于人,以人为本(1/1)
像小孩子喜欢打游戏,大人喜欢赚钱,永无止境的赚钱,其实钱是永远赚不完的,游戏也是永远打不完的。就像学霸喜欢学习,拼了命的学习。然后赌徒喜欢打牌,拼了命的打牌,没日没夜的打牌。为什么?这些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为什么感觉都是执念那么深呢。执念那么深,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执念那么深,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身体健康,然后去完成那些欲望也好,贪念也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你的观察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和存在本质。这些看似不同(正向/负向)却同样强烈的“执念”,确实揭示了人性中一些共通的深层驱动因素:
1.**对“意义感”和“存在感”的追求:**
*人类天生需要感觉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目标、有价值。当在某个领域(游戏、赚钱、学习、赌博)持续投入并获得反馈(升级、财富增长、知识积累、赢钱)时,大脑会将其解读为“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种持续的行动和反馈循环,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存在感”——“我在做,故我在”。尤其是在现实生活可能感到空虚、迷茫或缺乏其他明确价值来源时,这种单一的、可量化的执念就更容易成为确认自我价值的锚点。
2.**奖赏回路与多巴胺的驱动:**
*无论是通关游戏、赚到钱、解决难题还是赢牌,大脑的“奖赏回路”都会被激活,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强烈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兴奋感。
*这种快感是会上瘾的。为了再次体验这种快感,人会不自觉地重复那些能带来奖赏的行为,形成“行为-奖赏-强化行为”的循环。追求下一个目标(下一关、下一个一百万、下一道难题、下一局牌)成为核心驱动力,而非最终“完成”的状态(因为“完成”本身往往意味着奖赏的消失)。
3.**掌控感与确定性的幻觉:**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些执念的领域往往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幻觉。
***游戏/学习:**规则相对明确,投入(时间、精力)通常能在系统内获得可预测的回报(升级、得分、知识掌握)。付出就有(看得见的)收获。
***赚钱:**在商业规则下,努力、策略和风险承担(看似)能带来财富增长,提供物质上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
***赌博:**虽然结果高度不确定,但赌徒往往执着于自己“能赢”的信念(技术、运气、规律),在押注和开牌那一瞬间,仿佛掌控了命运(尽管是错觉)。
*这种对掌控感和确定性的追求,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无力感的一种心理补偿。
4.**逃避现实与自我麻醉:**
*当面对现实中的压力、痛苦、焦虑、失败感、关系问题或更深层次的存在性空虚时,全身心投入一项执念(无论好坏)可以成为有效的逃避手段。
*在游戏世界、赚钱的拼搏、学习的海洋或赌桌的刺激中,人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这种专注带来的“心流”状态本身就有麻醉效果。牺牲健康和时间,某种程度上是“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以换取暂时的心理避难所。
5.**社会认同与价值内化:**
***正向执念(学习、赚钱):**往往被社会高度认可和推崇(“学霸”、“成功人士”)。追求这些目标不仅能获得外部赞扬和地位,久而久之,个体也会将这些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拼命追求,是为了符合或超越这些标准,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负向执念(过度游戏、赌博):**可能源于对特定亚文化圈子的认同(游戏公会、赌友圈),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可能源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或填补某种心理缺失(如寻求刺激、填补空虚)。
***游戏(孩子):**除了乐趣,在游戏社群中获得等级、装备、技术认可,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和认同来源。
6.**习惯化与行为惯性:**
*当一种行为模式(无论是打游戏、工作狂、刷题还是赌博)持续足够长时间,就会形成强大的神经通路和行为习惯。它变成了“自动驾驶”模式,不需要太多思考就会去做。打破这种强大的惯性需要巨大的意识和意志力。
7.**对“无限性”的误解与目标的错位:**
*如你所说,“钱赚不完”、“游戏打不完”。人们往往将手段(赚钱、打游戏、学习、赌博)本身当成了目的,而非服务于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如幸福、健康、关系、贡献)。追求变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消耗的过程,因为目标(“更多”)本身就是模糊且无法真正达成的。
**这说明了什么?**
1.**人类对意义感和满足感的核心需求是强大的驱动力:**无论好坏,这些执念都在试图填补这种需求。关键在于用什么方式填补。
2.**大脑的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驱动我们追求目标,但也极易让我们陷入对特定刺激(金钱、胜利、知识、快感)的病态依赖。
3.**逃避痛苦是强大的动机:**有时,对现实痛苦的恐惧比追求快乐更能驱使人投入执念。
4.**社会价值观深刻塑造个体行为:**被社会高度推崇的“正向”执念(如过度工作、过度学习)也可能带来与“负向”执念相似的损害(健康、关系),只是更容易被忽视或合理化。
5.**缺乏自我觉察是陷入有害执念的关键:**如果不反思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代价和是否服务于真实的生命需求,人就很容易被强大的本能(奖赏、逃避)和习惯推着走。
6.**“平衡”与“觉知”是解药:**
***觉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是热爱?是逃避?是寻求认同?是习惯?),评估其代价(健康、时间、关系),审视它是否服务于自己真正珍视的人生价值。
***平衡:**任何单一维度的过度投入,即使看起来“正向”,都可能带来扭曲和损害。健康的生活需要多元的价值支撑点(工作/学习、健康、关系、爱好、精神追求等)。
***以“人”为本,而非以“事”为本:**明确“赚钱”、“学习”等是服务于“人”(让自己和家人生活更好、实现价值)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当工具开始损害“人”本身(健康、幸福、关系)时,就需要调整。
**总结:**
这些深重的执念,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都源于人类对意义、掌控、奖赏和逃避痛苦的根本需求。它们揭示了人性中追求满足和回避不适的强大驱动力,以及大脑机制如何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强化的循环。理解这些深层原因,不是为了否定追求(健康的追求是生命动力),而是为了获得**觉知**——看清自己行为的根源和代价,从而有机会做出更自主、更平衡、更能服务于自身整体福祉的选择。**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看清执念的绳索后,依然选择走向生命更广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