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草原风云起(1/1)
“我也在考虑,到底让锦衣卫的人告知她,还是让郑洛用书信联系她。”
魏广德开口说道。
“郑洛吧,忠顺夫人给郑总督写信,让郑总督回信也合适。”
张四维开口说道,“锦衣卫好不容易爬到他们身边,还是不要暴露的好。”
魏广德闻言微微点头,笑道:“那就给郑洛去信,让他告诉忠顺夫人两个选择,一是她代表不他失礼向大成比吉求婚,二就是陛下赐婚。”
“陛下赐婚?”
张四维略微有些诧异看向魏广德。
“下午陛下召见我,提到板升之事。
陛下也认为板升城归属对我大明很是重要,绝对不能落到顺义王手里。
所以,陛下说可以赐婚,以决定板升城归属。”
魏广德笑着对张四维说道。
“最好不要让陛下赐婚,我担心这会引起顺义王心中不满,反而节外生枝。”
张四维皱眉说道。
“这是自然,陛下赐婚肯定会引起顺义王不满,所以这只是在顺义王明确表露意图之后,为了占据道义,才会考虑。
告诉忠顺夫人,也是更让她心里更有底,不必担心顺义王那里施加的压力。”
魏广德开口说道。
而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归化城王宫里,黄台吉也刚刚和忠顺夫人之间爆发激烈争执。
是的,黄台吉并没有派出恰台吉去板升城,可是那里和忠顺夫人的护卫爆发冲突的消息,迟些时候也终于传到他耳朵里。
“你马上让计龙带兵马回来,这是要干什么,要强取板升城吗?”
黄台吉还在对这忠顺夫人喊道,他已经听到消息,忠顺夫人不仅没有引起和恰台吉在板升城外爆发冲突而有所收敛,甚至又派出身边将领计龙带兵支援扯布。
“汗王,我是担心有人趁着把汉那吉遭遇不幸后,上门强娶大成比吉,抢夺其家产。”
忠顺夫人毫无退缩,开口就说道。
“此事自由我做主,轮不到别人插手,你不必担心会有此事发生,让你的人带兵回来吧。
我会下令,让恰台吉带兵在板升城外驻扎,禁止其他人骚扰板升城。
大成比吉那里,由她自己做主。”
黄台吉好言相劝道。
黄台吉其实已经知道大儿子扯力克对板升城动心,想要把把汉那吉留下来的实力收入麾下。
当然,他是汗王,吃相不能太难看,所以想着先忽悠三娘子,把她的兵马拉回归化城再说。
至于扯力克那里,让他自己想办法,有本事就说动大成比吉,自愿投效。
如果有人从中作梗,那再由他这个汉王出面打压就是了。
他终究是刚刚登上汗位,也不想给其他部族首领留下一个贪得无厌的坏印象。
“不行,我的兵马也要驻守在板升城。”
三娘子毫不退让,就算她不知道黄台吉的真实想法,可多少也能猜出来一些。
那么大一块肥肉放在那里,她可不信黄台吉会不动心。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肯定是想帮着儿子抢板升城。
“夫人,我可以向你保证,恰台吉真不是我派去的,是他自作主张.....”
“那你就把恰台吉调回来,给他下令,他敢违抗汗王命令,我的护卫直接就上去剿了他。”
刚才就因为恰台吉的行动,让三娘子对黄台吉充满敌意。
她认为是黄台吉暗中命令恰台吉去的板升城,现在又这么糊弄自己。
虽然黄台吉反复解释,可她根本就不会信。
而且,恰台吉是否有心取代把汉那吉也是未知,相比他自己的部落,板升城可就太有吸引力了。
就算恰台吉不是黄台吉下令去的,三娘子这会儿也要咬着就是。
这样,如果能逼黄台吉把人马调回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反正,三娘子其实在心底已经打定主意,不管大成比吉如何选择,板升城她都是非要不可的,还会借机收拢把汉那吉的部众。
是的,就算大成比吉借给其他人,三娘子也会想方设法削弱这股力量。
拉拢那些部众,就是办法之一。
蒙古可没有身份证,不是说你在这个部落里就一定是这里的人。
只要换个地方,加入其他部落,只要对方愿意收留,也是可以的。
虽然会被人谴责。
草原上为了抢夺人口发生的冲突,不胜枚举。
不过,做这些事儿都需要时间,所以无论如何她都不能让扯布他们退回来。
又因为她在草原上的特殊地位,三娘子相信多少还是有点用,应该能收拢到不少原本属于把汉那吉的部众。
接下来,两人在王帐里反复扯皮,不管是三娘子还是黄台吉,都不愿意做出半点让步。
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只能说大家在考虑考虑。
实际上三娘子是装作怒气冲冲离开的王帐,黄台吉让她在考虑考虑,她是充耳不闻。
回到自己的营地,三娘子马上派人给城外不他失礼营地送去消息,命令那里挑选精壮部众,准备随她一起东进,去板升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能感受到,黄台吉对板升城是有图谋的,真若是出于公心,就该把恰台吉的兵马调回来,让她的人马守在城外。
或者两部人马东西分驻,互不干扰。
可黄台吉张口闭口要她撤兵,显然就是想把她的人马支走。
三娘子会如他黄台吉的意吗?
当然不会。
不仅不会,她还要亲自带着人马赶到板升城去,看看恰台吉在她面前是否还敢动刀动枪。
集结精锐,也是为了面对这个局面时,直接出手斩杀恰台吉。
以前老汗在是,恰台吉就多次因为部族事务和她意见相左闹得很不愉快。
三娘子也想明白了,不管这次是恰台吉自己想要去板升城,还是按照黄台吉的命令去的,反正得找机会出掉他。
当初他是靠着俺答汗,现在不管是靠着黄台吉还是想通过板升城自立,都不是三娘子想要看到的。
三娘子这边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带着大队人马赶往板升城,她要亲自坐镇,而王帐里的黄台吉也在考虑此事。
去了一个恰台吉,他当然不好继续派兵过去。
否则传出去,别人只会说是他在打孤儿寡母的主意。
叫来人,吩咐道:“赶紧去萨林,让扯力克赶快赶去板升城提亲,晚了就被别人抢了先。”
“遵大汗令。”
手下急忙答应一声,起来就往外跑去。
黄台吉当然不会光是催促儿子赶去板升城,他有叫来几个人,让他们赶紧去通知周围几个听话的部族,让他们也集齐兵马赶往板升城支援恰台吉。
虽然黄台吉也摸不准恰台吉的打算,到底是想占据板升城还是只为了不让三娘子顺心,反正这会儿他都得想办法力挺恰台吉。
于是很快,围绕板升城,草原上各方势力都出现异动。
不断有兵马从各自部落里出动,赶往板升城。
情况自然逃不脱锦衣卫密探的眼睛,一封封紧急情报不断送往宣府,然后抄录成两份,一份送往京师,一份送入总督行辕里。
仅仅过去两天,局势大变,如果如预料般变得紧张起来。
上午,郑洛出城送别麻贵率领的宣府军,下午就收到京城和草原上的消息。
“让不他失礼娶大成比吉.....”
书房里,郑洛直嘬牙花子,让一个孩童娶妻,还是带着孩子的,真亏朝廷想得出来。
这个意思,兵部文书里不会直言,魏广德的前一封书信里也很隐晦提及,现在就是直接名言了。
想到还被安置在驿站的信使,他是要等大明官方的回应,带着书信返回归化城的。
可现在情报说忠顺夫人已经带兵赶去板升城,想到这里,郑洛终于还是一咬牙,铺好信纸,提笔就开始写起来。
把汉那吉在大明只是挂了个千户,让朝廷对其的死赐祭坛当然是不可能的。
郑洛很快就写好一封书信,不过没有直接送出去,而是又拿着反复润色修改数次。
这封书信,他甚至都没交身边的师爷帮忙,而是亲自来写,就是不想有些东西传出去。
说起来,内阁这次多少有些欺负孤儿寡母的意思。
把汉那吉当初对大明也算是忠心耿耿,没想到一死,大明就计算起他的家底儿了。
不仅不是帮着他的儿子继承他的权势,反而是算计着他的部众,打算扶持三娘子。
好吧,好说不好听。
不过郑洛还是理解,扶持三娘子对于大明在草原的策略是有帮助的,而三娘子也是能摆正位置的,草原上不多的首领之一。
还是那话,能理解,但做起来郑洛多少有些羞耻。
书信写好封入信封,还加盖火漆,郑洛这才算是把事儿做好。
叫来身边亲信吩咐一番,重点就是书信要告诉信使,务必亲自交到三娘子手里,而且告知了三娘子现在的位置,那就是直接奔着板升城去。
吩咐完,这才让亲信离开。
又拿出锦衣卫送来的情报,估算出三娘子手下兵马也就接近一万人,而恰台吉有两千,黄台吉派出去召集兵马的那些部落,锦衣卫也有记录。
约莫着,能召集万把人,这些兵力可是超过三娘子的兵马。
只是三娘子亲自去了板升城,而黄台吉不可能离开归化城赶过去,这方面稍微站着大义的优势。
毕竟,三娘子的地位,可比其他人高得多,他们就算带兵去到板升城,也未必真敢出动兵马攻打三娘子的部众。
很快,郑洛又写了张纸条,让人送到牧天羽那里。
字条的内容,自然是要锦衣卫盯紧扯力克。
黄台吉去不了板升城,可是扯力克可以过去。
锦衣卫已经有情报,扯力克有求婚大成比吉的想法。
若是扯力克带着兵马也赶去板升城,三娘子那边可就真麻烦了。
宣大军虽然是去给三娘子站台的,可郑洛是真不想把西安大军推进战争里。
“希望不会让局势变成最坏的局面吧。”
在书房里,郑洛哀叹一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想想,又写条子,把当前围绕板升城的情况知会了坐镇宣府的马芳,让他以总兵的名义,给蓟镇、延绥两镇总兵送去消息。
若板升城真闹大了,宣大军还真需要两镇出动援兵支援不可。
京城那边,郑洛也写了奏疏。
直接给两镇送去消息,那是让他们知道利害,提前调集兵马。
真要出兵,还得兵部行文,否则兵马也是不能出关的。
一时间,整个北方关隘驿道上,驿卒不断飞马而行,霎时间让整个北方靠近边境的城镇一派风声鹤唳。
虽然十来年没打过仗了,可经历过战火涂炭的百姓还在,在他们言传身教下,年轻的一代自然也学到很多战争常识,知道但凡见到驿马飞驰,往往就预示着有大事儿发生。
而四九城,即便没有战事消息传来,可驿卒不断进出城门,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靠近城门的生意人,然后逐渐传开消息。
倒是没有如嘉靖朝那会儿闹得人心惶惶,不过老百姓都在四处打听,看是不是北边又出问题了。
老百姓当然打听不出什么情况,但是京官们这会儿也都得到消息了,知道草原上出了状况。
到底怎么个情况,除了兵部一些人外,自然都不知晓。
魏广德常说在圈子里说,大明的朝堂就像个筛子,什么消息都封锁不住。
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大部分人都信奉君子坦荡荡,国朝行事也应该光明磊落,谁还会有保密意识。
就算是兵事,在一堆文人眼中也和话本似的,觉得无比简单。
不过这次,张科发狠,对知道内情的人员下了封口令。
虽然消息终归还是瞒不住,但至少不能从兵部传出去。
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得到消息,反正虽然兵部没有把消息传出去,但散衙后,消息还是很快就在京官人群里传开。
毫无疑问,消息八成是内阁或者宫里传出去的。
只不过,心大的京官们也只知道草原上一支,一直和朝廷走的比较近的夷酋骑马摔死了,朝廷为此做了一些预防布置。
大部分官员们都没当回事儿,只是张四维府中的信使,还是不断向山西奔去,传递朝廷得到的最新消息和对策。
这些事儿,魏广德听到消息,也不以为然。
他的草原商会也已经从张吉那里得到了消息,毕竟是可能导致原材料断绝的信息,不早点知会一声,尽快收购一批羊毛储备起来,那以后生意还怎么做。
而大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可以说完全被兵部的命令动员起来。
不管有无出关实力,各镇总兵都开始积极清点兵马加强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