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5章 征召流民(1/1)

除了军队务工帮助建设之外,张富和冯道还根据蜀国如今的国情和环境,想出了第二个比较好的办法。

这算是第二个举措吧,就是在各地特别是北方引来一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些流民北方居多,因为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特别是司州、雍州、凉州等地,这里面的流民可是不少,其中不乏一些少数民族的人。

流民是指因各种原因失去土地家园、脱离户籍、背井离乡、四处流动求生的农民群体。他们在古代历史上一个长期存在、周期性爆发的重要社会现象。往大了说,深刻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与社会稳定。

而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王朝中后期,官僚、地主、豪强利用特权和经济优势,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要么沦为佃户,忍受高额地租盘剥,要么直接破产成为流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苛捐杂税与沉重的徭役——朝廷横征暴敛,赋税徭役远远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即使风调雨顺,农民在交完地租和赋税后也所剩无几,遇上年景不好,只能逃亡。

另外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战乱兵祸: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三国纷争,诸侯征战等等战争。是制造流民的巨大机器。无论是王朝更替的战争、边境战争还是内部叛乱,都会导致家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产生了无数流民。

这些流民的去向也有很多种,第一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从战乱频发之地(如三国时的雍州、凉州等地)跑到益州、荆州等相对安稳的地区,这也是三国时期,益州、荆州人口众多,外来户众多的原因。

当然,能逃到其他地方去并且安家的流民大都是有一定家境,出去逃难可以带着盘缠,或者是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才能,如诸葛亮的家族,还有许靖的家族,这些人到哪里都有容身之所。与其说是逃难,更不如说是背井离乡的搬家。

还有很大一部分流民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他们逃难到各地,即使路上没有饿死、冻死什么的,到别的地盘也是没办法进入城中的——哪个诸侯都不是冤大头,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是都不会接受,白白浪费粮食。

所以啊,这些穷困潦倒的流民汇集到一定规模后,就走向了影响最大也是最终的归宿——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历朝历代都有,十来年前,汉末爆发的黄巾起义就是这样,一堆流民聚集在一起,遇到一个有能力的头头,就揭竿而起了,对病入膏肓的东汉王朝给予了致命一击……

现在蜀国北边的这些流民大都是最近十年战争中产生的,他们也无处可去,只能到处流浪。这里要普及个知识:因为张鲁是五斗米道教,教义是不滥杀,又经常开仓放粮给普通老百姓,现在很多流民都往蜀国这里来,乞求有一口吃的。

但是吧,蜀国也不是冤大头啊,张鲁当年在汉中可以开仓放粮是因为他没啥压力,粮食光维持汉中军民吃穿用度足够了,现在不一样了,蜀国可是有十五万大军呢,粮食自己吃都不够呢,哪来的余粮安置流民?

所以各地的刺史、太守都很狠心,坚决不接纳流民,就任由他们在城外郊区自生自灭……

现在随着洛阳皇宫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朝廷就决定征召流民,从周围流浪的流民中挑选出能干活的——这种挑选就是从瘸子中挑选将军了,没太多的选择余地,留下什么人就选择什么人。

这项任务其实很简单,只要公布出去,就会有大量的流民过来,任君挑选,这些流浪的人遍地都有,只要管饭,干什么都成!给他们食物、住所、以及稍稍一些的俸禄,让他们来当做最基础的苦力,这些人就会上赶子过来。

好处是这些人因为长期流浪,无家可归,只为了一口饭吃,所以对其他要求很少,可以最大限度的省钱。而且东汉末年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流浪百姓,各地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们还是非常多的。

副作用就是,这些人常年吃不饱饭,身体素质很差,有些人可能支撑不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会有很多人累死,这个数据基本每天都会有,随着工程的深入,数字也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