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一问一答,造反都敢说,你疯了?(1/1)

“这……”

踌躇良久,朱元璋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李文忠。

只能将目光朝着朱标望去。

想看看朱标能否说出个所以然,但朱标所学也是四书五经等治国儒学。

或许方技家能说出个所以然,但他对方技家并不了解。

毕竟如何治病,都是这些人在研究。

例如岐伯,扁鹊这些人,都是方技家的代表人物。

“保儿,你也别给咱打马虎眼,你想说什么就一股脑全说出来。”

对于这种让自己猜的方式,他不是很喜欢。

我可以让你猜我的意思,但你不能让我猜你的意思,这叫君臣有别。

李文忠见状,便直接开口说道。

“生物学可以解释将士们水土不服的缘由。”

“按照朱屠的生物学理念,世间存在一种我们平常无法看见的细小的生物。”

“他们生活在空气中,水里,高山,丛林,甚至在人的肚子里,嘴里等等。”

“他们无处不在,且成群结队。”

“这种东西,便可唤作是细菌。”

“而将士们之所以水土不服,便是因为将士们腹中成群的细菌在作祟。”

朱元璋听着这话,却是笑了笑。

“什么细菌,咱可不信这些神啊鬼的。”

很显然,生物学已经在朱元璋脑海中和神鬼学说划定了等号。

什么细菌?

倘若真的存在这种生物,那咱为何看不见?

就算真的如李文忠所言,存在这种细小的生物,可这和水土不服有何关联?

连看都看不见的生物,何其之小?

又岂能对人所造成伤害?

这就像是在说,蚍蜉能够撼动苍天大树,飞蛾能够扑灭熊熊烈火一样。

可笑至极。

“保儿,你要是和咱说这些,那咱反而觉得朱屠此人不可用。”

哪怕朱屠再有才华。

但凡和神鬼忽悠学说沾点关系,他都不会重用。

治国讲究的是办事效率,做事能力,而非口舌之利。

只知口舌的官,不是好官,也做不出什么成绩。

他还是比较喜欢那些务实的官员。

当初,杨宪就是凭借治扬州的功绩,节节攀升。

虽然到最后,杨宪的功绩都是捏造出来的。

但务实做事实,才是关键所在。

和思想顽固的朱元璋不同,朱标倒是觉得此番理论甚是有趣。

“父皇,儿臣倒是觉得,这生物学倒是有迹可循。”

“要是没记错,道家之气,会不会就是这种名为细菌的生物呢?”

朱元璋听着朱标这番话。

也是有些无奈。

没想到仅仅这么短的时间,就连自己的儿子也被蛊惑了。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

“标儿,你应该学的不是什么生物学,细菌,什么道家之气。”

“你应该学怎么治国。”

为了避免朱标误入歧途,必须遏制他的想法。

其他儿子可以学,唯独朱标不行。

身为太子,未来的储君。

他要做的,就是学习怎么治理好这个国家。

怎么让大明朝繁荣昌盛,这才是朱标该做的。

李文忠心急如焚,倘若因自己的原因,让朱屠此门学说就此蒙羞。

那他将愧疚一辈子。

“皇上,这并非鬼神之说,我能证明!”

说完,李文忠便抬头,看着阴云密布的天空,感到有些绝望。

自己怎么忘记了这茬!

今天是阴天,根本没有太阳。

没有太阳,就不能直接向朱元璋证明,这种细菌是真实存在的。

他之所以能够相信朱屠的生物学。

就是因为那一缕阳光。

在阳光下,细菌无处遁形,让人能够看见这种细小的生物。

“如何证明?”

朱元璋淡淡道。

“只要有太阳!便能证明!”

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阴云。

轻笑一声。

“行了保儿,这事就此作罢。”

太阳,也是神鬼忽悠的那群人最喜欢拿的参照物。

毕竟和太阳有关的神仙很多。

想想倒也正常,毕竟若没有太阳,人间将会如何寒冷也说不定。

就这么高高悬挂在天空,摸不到,碰不到,但却能够感受到其温度。

在人们心中,太阳便是万物生机的来源,故而对其有崇敬之情。

他也不例外,毕竟大明这个国号,便是日月组成。

因此,想要用鬼神忽悠人,牵扯到太阳是最好用的方法。

“舅舅,您到底怎样,才能相信我的话?!”

朱元璋转身朝着尚书房走去。

且淡淡的说道:“你怎么说,咱都不会相信。”

“咱只相信咱看见的东西。”

他还想赶着去把今日朝政处理完。

不想和李文忠浪费太多时间。

要是白天完不成这些陈奏,那就得熬夜了。

他向来不喜欢拖延。

今日奏章没有批阅完,就要等明日,明日奏章又不会减少。

久而久之,国家肯定会出乱子,自然是不能懈怠。

见朱元璋要走,李文忠只得将目光朝着朱标望去。

希望自己这个表弟,能帮他劝劝舅舅。

朱标看着李文忠投来求助的目光,心中无奈。

便拱手道:“父皇,不如您给表兄一个机会吧?”

朱元璋听着朱标的求情,停下脚步,又转头看了看李文忠。

沉吟良久。

要是今天不打消李文忠的这个念头。

估计今天是没个消停了。

赶紧打发走得了。

“保儿,咱给你个机会。”

“你只要能回答出咱的问题,咱就考虑考虑让朱屠去国子监教生物学。”

见状,李文忠脸色十分欣喜。

朱元璋也有些无奈。

这小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被姐夫打坏了脑子。

吃喝玩乐洋洋不沾,反倒是这种事情,他能开心的像个孩子。

还有广收孤儿的事情。

自家孩子的关注度,恐怕都没有那些孤儿多。

“既然你说,这种什么咱看不见的细菌是咱大明将士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

“那咱只问你一个问题。”

“既然这么小的东西,能影响咱大明将士的身体。”

“为什么在平常不影响,反而去了北方,就有影响了?”

而这个问题,朱屠早就和他说过。

自然是能够轻而易举的答出来。

“因为细菌即可比作百姓。”

“他们一辈子都生活在南方,都习惯南方的环境。”

“而此次北伐,却直接从应天府,跑到了漠北深处,甚至一度抵达和林一代。”

“同时,还保持高强度行军,敢问谁能受得了?”

“您心中也清楚,洪武三年移民至今,之所以没有发生暴乱。”

“便是因为朝廷对移民戍边的百姓,有减免赋税,免除劳役等诸多安抚之策。”

“倘若没有这些安抚之策。”

“您觉得,强行让百姓们背井离乡,他们不会造反吗?”

朱标微微一愣。

有些不敢相信的望着李文忠,不是你啥话都敢说?

在皇帝面前谈及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