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金匮之盟?全都是瞎编的!(1/1)

隋大业时空。

“哟,这赵光义有点东西!?弑兄篡位?宋太宗?呵呵……”杨广笑了。

这境遇,与他何其相似?

虽说他争的是太子之位。

但是吧,这与篡位又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一个是直接当上了皇帝。

一个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罢了。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之前,他对这赵光义,多少还有些不屑,认为这赵光义不过尔尔。

但做出来的这些事,他着实有很强的代入感!

当然,有代入感归有代入感。

他认为,杨勇是完全没有那个能力带领大隋走向更强。

所以,他取而代之。

认为自己有更好的能力。

反正就是想当皇帝!

反正就是,他当了皇帝,肯定比杨勇当皇帝来的强。

就现在看看,万国来朝,不正好印证了他的话么?

所以,他弑兄篡位,是正确的。

而这赵光义嘛,就纯粹是个废物了。

压根就没有什么能力,就只是想要当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做出来的事情简直狗都不如!

典型的昏君。

昏君中的昏君!

废物中的废物。

尽管这赵光义做出来的事情与他差不多,尽管这赵光义曾经也是晋王。

但……

“呸,垃圾,什么玩意也配跟朕比?效仿朕,那你也得有真本事才行!”杨广撇嘴,在他看来,他才是真神。

而赵光义,不过是个拙劣的模仿者罢了!

……

而此时,大唐贞观时空。

“弑兄篡位?”李世民微微扬起眉。

弑兄篡位啊!

这赵光义,有点东西的。

他不免想到了自己与李建成的争斗。

他也是与李建成争斗,然后当了太子,虽然当太子的时间并不长,之后就当上了皇帝。

但他与赵光义不一样的是。

他一切,都是为了自保。

但凡他心慈手软一点,那死的就是他了。

而赵光义……

那纯粹是想当皇帝才弑兄篡位。

简直就是废物!

只是……

这一刻,李世民忽然又有种不妙的感觉……

他已经知道,宋朝是唐朝之后的朝代。

而他弑兄囚父,登上皇位这件事……

后世人,应该是知道的吧?

这一刻,李世民神色开始有些阴晴不定。

这宋朝的皇帝都这样了……

那朕唐朝之后的那些皇帝,是不是……

一念至此,他心情忽然跌宕起来……

等下,朕,不会也成为昏君吧?

……

而此时,大宋时空。

“烛影斧声?弑兄篡位?”饶是赵匡胤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其实在知道赵光义是宋太宗的时候,他就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但在他看来,赵光义应该如同朱棣一样,是夺了侄子的皇位。

可他万万没想到啊!

这特么的,弑君篡位?弑兄篡位?

“晋王,晋王!”

赵匡胤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老子封你晋王,不是让你当皇帝的。

封你晋王,提升你的地位,是让你辅佐皇子的,辅佐侄儿的。

你特么竟然弑兄篡位?

在赵匡胤之前想来,赵光义夺取侄儿皇位也就罢了。

毕竟只是他儿子。

但现在……

特么的……

连他这个兄长也弑杀?

“好好好!”

他脸色阴沉的离开了宫内,朝太医院而去。

……

同一时间,大宋太宗时空。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这一刻的赵光义,神情格外的激动。

“朕是顺位继承的!绝对不是弑兄篡位!”赵光义冷哼一声。

他脸色阴沉的可怕。

他都说了,他是顺位继承的!

这后世的人只知道阴谋论?

他娘的,阴谋论有意思吗?

没意思,完全没意思。

胡说八道,全都是胡说八道。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了……

“要说赵光义想当皇帝,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宋朝开国的时候,赵匡胤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就开始觊觎皇位了。”

“但他想要当皇帝,最大的阻碍,就是赵普。”

“这个赵普,是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当时赵匡胤的幕僚。”

“正常而言,皇储一般不会从平辈中选,要么是后辈,要么遵从后周旧制,你收养个义子也行,反正不可能是兄弟。”

“天下太平了,为了横扫当初五代十国的不正之风,所以,皇储必须是赵匡胤的后辈,反正不能是赵光义!”

“一开始,赵普与赵光义还没有什么矛盾。”

“直到赵光义向赵匡胤推荐他的老丈人符彦卿掌管禁军,赵普瞬间就明白赵光义想要干什么了。”

“不说争储那些长远的事,赵光义很明显是在培植自己的力量。”

“于是乎,赵普极力阻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此,梁子结下了。”

“之后,赵匡胤又跟赵普说,打算重用冯瓒。”

“这冯瓒本来与赵光义没有什么关系,当时,赵普也没有多想,然而,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他才查到,这冯瓒,竟然向赵光义行贿,而且还不止一次!”

“这事情就很明显了!”

“于是乎,冯瓒被下狱。”

“赵光义培植自己势力的计划接连两次被赵普搞黄,赵光义就不爽了,于是乎,把一个叫宋琪的人赶走了。”

“这个宋琪,是开封府的推官,属于开封府尹的直系下属!”

“当时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

“而赶走宋琪,不是因为宋琪干的不好,只是因为,宋琪是赵普的同乡好友。”

“总之,赵光义与赵普,是来来回回的斗。”

“到了最后,因为赵普的风头太大,得罪了赵匡胤,被罢相。”

“至此,赵光义的春天才算是彻底来了。”

“他也正儿八经的获得了‘准皇储’的地位。”

“在赵普被罢相的不到一个月后,赵光义就被册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同时,赵光义也开始培植亲信,逐渐掌控中枢。”

“至于说,赵匡胤是不是在培养赵光义?”

“嗯,培养肯定是在培养,但绝对不是把他往皇位上培养,而是打算效仿前人,培养他这个弟弟巩固赵家江山,好让他儿子未来更好的坐稳皇位。”

“在赵匡胤看来,有赵光义这个亲皇叔在,再加上他的培养,这天下,自然能稳当。”

“至于说什么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更是瞎扯淡。”

“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登上皇位之后,第六年才拿出来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金匮之盟,也只有这么个说法,完全没有内容,金匮之盟中具体说了什么,也完全没有。”

“根据《宋史·杜太后传》,建隆二年,杜太后生病,赵匡胤在旁服侍,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说到了后周为何灭亡的原因,就是说,主少国疑,才有了他赵匡胤当上皇帝,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杜太后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但这本身就很可疑。”

“第一,建隆二年,赵匡胤刚当上皇帝第二年,此时的赵匡胤三十五岁,正值壮年,而且,赵匡胤本来就是练武的,还是个武学大家,身体好的不能再好了。”

“放眼历史,都还发生过这种离谱的事情,皇帝还健在,身体还康健,皇子也在逐渐长大,也没有生病的历史,太后就开始起草遗诏之事?这不离谱啥离谱?”

“第三,如果有遗诏,那赵匡胤临死前,肯定会让人去打开金匮,甚至,也会让亲近之人知晓这件事,至少,皇后肯定是应该知道的,但按照当时的记载,皇后很明显是不明所以的,就算赵匡胤真的瞒着皇后,那在赵光义登基当天的时候,就应该拿出这金匮之盟才对,这样,也能服众于天下,但没有!而是等到六年后才拿出来!”

“第四,按照杜太后的说法,意思是,这个皇位,应该传给老赵家最年长的,意思是哥哥传给弟弟,弟弟再传给弟弟,如果没了弟弟,再传给老赵家的年长的后辈!”

“按照这个说法,那赵光义应该传给他弟弟,或者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比如赵德昭。”

“可他没有,偏偏传给了比弟弟,比侄儿更加年幼的儿子。”

“总之,赵光义经历的一系列行为,就不是顺位继承应该有的样子。”

“而伪造这金匮之盟的,自然也就只有赵普了!”

“当初,赵普与赵光义有矛盾。”

“但赵普被贬之后,想要重新站在巅峰,就只有投靠赵光义。”

“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普拿出这金匮之盟前后,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当然,还有一个证据!”

“赵光义好色,这一点毋庸置疑,小周后就不用说了,那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事!”

“在《铁围山丛谈》中有相应的记载。”

“赵光义调戏赵匡胤的宠妃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现。”

“赵光义能怎么办?虽说花蕊夫人并没有被正式册立为妃,但那也是赵匡胤的女人。”

“这高低也得安一个调戏皇嫂的罪名。”

“所以,赵光义一咬牙,趁着花蕊夫人去折枝的功夫,辣手摧花,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

“同时,他还向赵匡胤表忠心,表态度,说女人只会影响大宋的气运,漂亮的女人更是如此!如果兄长再这般沉迷下去,巴拉巴拉……”

“这一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说辞,完全把赵匡胤唬住了。”

“赵匡胤心里或许不满,可不满又能怎么样?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从此之后,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系,就逐渐变差,甚至出现裂痕!”

“在迁都的事情上也能看得出来。”

“当时,在讨论迁都问题。”

“当时,赵匡胤是打算迁都洛阳,但赵光义极力反对。”

“他表面上说,迁都恐怕会妨碍军事,意思是,现在还不是迁都的时候,周围还没打下来呢,天下还没真正的太平呢,你今天迁都,万一人家明天打过来咋办?”

“但实际上就是,赵光义是开封府尹,一旦迁都,他就相当于远离政治中心了,又怎么可能迁都?”

“就算迁都,也得等到他当皇帝之后再迁。”

“反正他是不可能赞成迁都的。”

“他所有的班底,所有的政治资源都在这边,凭什么迁都?”

“这其实与明朝时期,迁都的情况一样!”

“迁都这事,一碰就要有人死!”

“所以,在开宝末年,赵匡胤刚打算迁都,然后就死了!”

“情况大概与朱标一样。”

“无非就是一碗药,直接一波带走。”

“当然,一碗药肯定是没办法完全送走赵匡胤的,毕竟是练武的,四五十岁了,身体硬朗很正常,一碗药毒不死,所以,烛影斧声不就出现了么!”

“而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抹除一些东西……”

“他抹除了赵匡胤的死亡原因。”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就非常的简略。”

“就记载了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而且,《宋史·太祖本纪》中,通篇没有出现过‘帝不豫’的字样。”

“按照《宋史·太祖本纪》的意思来说,赵匡胤就是暴毙的,就是突然暴毙的!”

“对一个开国皇帝的记载如此潦草,你能说没问题?”

“关键是,在这之前,还记载了一句‘己酉,吴越王献驯象。’连吴越王献了一头驯好的象都要记载,而皇帝死亡原因,竟然一笔带过?”

“这不是赵光义删改,又是什么?”

“他有本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写几个‘帝不豫’看看?”

“而且,他不仅仅删改了赵匡胤的死亡原因。”

“他还删了赵匡胤想真正传位的人。”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子早夭。”

“只剩下二子赵德昭与四子赵德芳。”

“赵匡胤想要传位,自然就只能从这两人身上选。”

“赵德昭,名义上的长子。”

“按照惯例,赵德昭是要被封王的,但赵德昭并没有被封王,主要是,赵德昭比较年幼,赵匡胤打算逐渐封王,于是,就先让赵德昭当贵州防御使。”

“后来,伴随着赵德昭长大,赵匡胤就授予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一直等到赵匡胤死的时候,都没有被封王!”

“但从《宋史·太祖本纪》中也能找到一些关于赵德昭的事迹。”

“特别是在开宝九年的时候。”

“开宝九年,二月,辛亥,命德昭迎劳吴越国王钱俶于宋州。”

“夏四月,丁巳,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

“而赵德芳那边,开宝八年才出阁。”

“到了开宝九年,就被赵匡胤封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天宝九年,此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了,赵德芳刚满十八岁。”

“很明显能看出来,赵匡胤是在打算培养赵德昭了。”

“他让赵德昭去迎接吴越国国王钱俶,那可是一国之王,甭管这国是个什么国,当时还是盟友呢,配合宋军攻南唐。”

“能迎接一国之王的,还是盟友的,那至少也是地位等同,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很明显,这是赵匡胤在有意培养赵德昭。”

“而另一方面,到了四月份,基本上算是灭了南唐,都屠城了,还杀了南唐军八百多人。”

“这时候,就开始论功行赏了。”

“赵光义只是增加了食邑,而赵光美与赵德昭,增加了开府仪同三司!”

“这个开府就很重要,?‘开府’意味着有权在某地设置具有军事行政权的办公机构,并招募听命于自己的官员?,这样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行使权力,不必事事向中央汇报。”

“这不是培养赵德昭是什么?”

“估摸着,赵光义也发现了,这么下去,他这个晋王,可能真的就只是晋王了!”

“于是乎,趁着赵匡胤还没有一统天下,还没有给他儿子多渡点金,心一横,找个机会,直接弄死了赵匡胤!”